六道眾生,無非過去生中父母親朋,故要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凡愚智聖,皆是未來生中善友眷屬,故應包容異己、尊重自他。
「六道眾生無非過去生中父母親朋」、「凡愚智聖皆是未來生中善友眷屬」星雲大師所說的這兩句話,是從佛法中的「緣起」思想而來。即認為世間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生,個體與群體像糾結的網般無法分割。來到人間,是依業報而來絕非偶然,緣起思想將一切有情眾生及器世界,依其正報與依報網連結在一起。
印順導師說過:「一切眾生,特別是人類,不但由於緣起相的相依共存而引發共同意識的仁慈,而且每每是無意識地,直覺得對於眾生,對於人類的苦樂共同感。無論對自,無論對他,都有傾向於平等,傾向於和同,有著同一根源的直感與渴仰……這平等一如的心境中,當然發生『同體大悲』。」
佛法的根本是慈悲。對自己,也對周遭的人、事、物生出關懷和同情。慈悲心起於人饑已饑,人溺己溺的心理,這種同理心和人我一體不可分割的關係,產生同情和關切並發展成與樂拔苦的慈悲心行。
慈悲有三種,一為眾生緣慈:不明眾生是因緣和合而生,是我法二空而沒有實質的,見眾生苦樂而生起慈悲;二為法緣慈:知曉眾生的無我性,但未徹悟一切法空,見眾生流轉生死,而引發慈悲;三是無所緣慈:悟證一切法空,知眾生為幻有,仍發大慈心而思救度,即是「無緣大慈」。
包容異己尊重自他,當然全包含在「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大慈悲心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