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城記】 雅致、開闊的上海

易中天 |2011.10.26
935觀看次
字級

上海無疑是中國最大的城市。然而,上海雖然大,卻不粗,上海的雅致其實是很明顯的。

在上海,無論你是站在摩天大樓下,還是走在狹窄里弄中,都不會有「粗」的感覺。因為上海是按照工業文明最雅致時代的理想模式打造出來的。

如果你能比較細心地外灘走一走,就一定能感受到上海那種雅致風格的氣派。那些風格各異的西洋建築,無論古典式的(如上海總會)也好,哥德式的(如通商銀行)也好,巴洛克式的(如東方匯理銀行)也好,文藝復興式的(如字林西報館)也好,都氣派而雅致。

尤其是如果你能到當年的匯豐銀行、現在的浦東開發銀行的大堂裡去體會一下,則對於所謂「上海風格」,對於上海式的「雅致的氣派」,便會有一個鮮明而深刻的感受。

這種風格是不同於北京的。北京也是最有氣派的城市。但北京的風格不是雅致,而是莊嚴、雄渾、雍容、華貴、典雅、厚實。這些風格在經歷了時光的磨洗和歷史的積澱後,就變成了醇和。

北京最讓人心儀的就是它那醇和的氣派。這種醇和的氣派裡有「王者風範」,也有「平民風情」,而且是中國風格的,因此讓人感到親切;而上海那種雅致的氣派,卻讓人覺得你是在面對一位衣冠楚楚的英國紳士,必須彬彬有禮地和他保持著距離。

上海當然也有平易近人的雅致,那就是市民生活的雅致。它們並不富有,但也不顯得寒酸。當然,也只是不「顯得」而已。比方說,居家,總有一兩件像樣的家具;出門,總有一兩套像樣的衣服;吃飯,總有一兩道像樣的小菜。數量不多,但很精到,這就是對雅致的追求了。

北京沒有這份雅致,因此北京的風格是大雅大俗的,北京的市場也是兩極分化的。在北京,除非你很有錢,能夠窮奢極欲,否則便多半只能享用粗製濫造,甚至假冒偽劣。大體上說,北京只有排場和馬虎,沒有雅致。好在北京有一種醇和的氣派,所以北京人也不在乎。

其實,從「三反五反」到「十年動亂」,一直在接受「改造」的上海和上海人,小心翼翼而又堅忍頑強地守護著的,正是這一份「雅致」,它默默地雌伏在弄堂裡,悄悄地彌漫在街道上,讓人覺得不太對勁,卻又無可指責地體現在領頭、袖口、褲腳、鈕扣等細緻末節上,或者體現在用小碟子盛菜、買兩根針也要用紙包一下之類的雞毛蒜皮上,不動聲色卻又堅韌不拔地,維繫著這個城市文化的根系和命脈。

上海的另一種風格是開闊,因它是一個建在長江入海口灘塗地帶的「不設防城市」,似乎是沒有什麼邊界的。它好像一直對五湖四海敞開著門戶,也一直在壯大著自己。歐風美雨吹拂著它,華夏文化也滋潤著它。它是高雅文化的中心,也是通俗文化的淵藪。

事實上上海文化和北京文化一樣,也是兼容並包的,但又不完全一樣:北京兼容並包是因為它大氣:堂堂京都,什麼包不下?上海兼容並包則是因為開闊:坦坦灘塗,什麼進不來?

同樣,上海和北京都是最能吸納精英人才的城市。但是人們嚮往北京,是因為欣賞它的大氣;看好上海,則是因為喜歡它的開闊。儘管上海有許多眼界和心胸都很狹窄的小市民,但,這些人的小市民氣,並不能遮蓋上海的開闊。

上海的開闊是無庸置疑的。在國內眾多的城市中,唯有上海,能慷慨地接受無法統計其數量之多的移民,能隨和地包容無法形容其內容之雜的文化,甚至不怕泥沙俱下,魚龍混雜 。這恰恰因於其開闊的品格。而且,正是因為上海在本質上有著開闊的品格,它才會在短短一百年間崛起為遠東最大的城市。

開闊是上海人的品質,雅致是上海的情調,精明則是上海的特徵。上海人的精明可說是公認的,上海人自己也不諱言。正是上海人的精明,使上海這個無比開闊的城市有了雅致的情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