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生圖 佛教的慈悲主義

文/如常 |2011.10.23
3197觀看次
字級

圖/陳碧雲

佛教義理及修行法門以慈悲為本。慈愛眾生,給予快樂,憐憫眾生,同感其苦而救度之,就是慈悲的展現。佛陀紀念館的護生圖浮雕設計,出自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的構想,以圖像藝術呈現佛教的慈悲主義,題材選自豐子愷居士的《護生畫集》。

星雲大師於〈佛教對環保問題的看法〉一文中提到:「護生,可以長養慈悲心。現代的人,不論是天上飛禽、地下走獸,或海洋生物,無一不食。任意殺生,不但汙染心靈,增加暴戾之氣,也會破壞自然生態。佛教提倡不殺生而積極護生,戒殺護生,就是對一切有情生命的尊重,所以佛教的戒律對於動物的保護,有著積極的慈悲思想。」豐子愷描繪的護生畫,內容除戒殺、護生、善行之外,並彰顯因果報應,互助互愛的精神,具體展現佛教的慈悲思想。護生畫讓許多人見之生起慈悲心,甚至進而棄葷茹素,這是最佳的生命教育題材,啟示我們要尊重、愛惜生命,因為生命無上寶貴。

《護生畫集》是豐子愷為報答恩師弘一大師(李叔同),以及宣揚佛教的慈悲主義而作。弘一大師五十歲時,豐子愷以其特有的中國寫意漫畫手法,創作五十幅護生圖獻為壽禮;弘一大師為每一幅畫作題詩撰文,編成《護生畫集》初輯。在當時無圖片輔助的佛教書籍中,圖文並茂的《護生畫集》是一部珍品,兼含藝術價值,傳遍海內外,影響深遠。

弘一大師晚年不輕易出版著作,曾說:「凡夫見情,僭為編述,恐未契機契理。」惟獨對《護生畫集》十分重視,視此書為「以藝術作方便,人道主義為宗趣」,其對宣揚佛教慈悲主義之深意可見一斑。

爾後豐子愷不斷創作護生圖,及至一九七九年,弘一大師百歲冥壽,完成全套六冊共四百五十幅畫作,創作歷時四十六年,共有弘一大師、葉恭綽、朱幼蘭、虞愚等文人撰文題字。豐子愷的女兒豐一吟承父志,亦從事護生圖創作。

佛陀紀念館的護生圖浮雕,是將《護生畫集》中的圖畫轉變成立體浮雕的首例,為佛教藝術之創舉,由現代藝術家葉先鳴製作,陳明啟彩繪,內容選自豐子愷《護生畫集》第一、二冊,即摘錄由弘一大師題詩之二冊以及豐一吟的護生畫作,位於八塔長廊外圍牆面,共七十二幅,其中穿插以書卷窗樣式呈現的《佛光菜根譚》十四幅,總計八十六幅。浮雕製作須經牆面砂漿打底、放樣、浮雕製作、上彩等過程,工序繁複。

經過佛館環館道路,就能看到這些以畫說法的浮雕,皆具生命教育意涵。例如〈雀巢可俯而窺〉題:「人不害物,物不驚擾,猶如明月,眾星圍繞。」教示眾生平等,應尊重萬物,愛護生命;再如「修羅」,上題願雲禪師戒殺詩:「千百年來碗裡羹,冤深如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提倡戒殺,大地眾生皆有佛性,只因軀體不同而殘殺食之,把自己的快樂建築在眾生的痛苦上,如何忍心呢?又如「遇赦」,一看便知放生之可貴。

星雲大師在〈放生與護生〉一文中說:「我們對生命要護其生存,凡是有生命的東西,不要說一個人,就是一隻小麻雀、一條魚、一隻蜻蜓、一隻蝴蝶,甚至山河大地、一花一木,只要是有生命的東西,我們都要保護其生存,因為人與自然萬物是同體共生的關係,唯有彼此尊重,才能共存共榮。其實,護生最大的意義是放人一條生路。給人方便、給人救濟、給人離苦、給人善因好緣,助成別人的好事等,這就是放生、護生,尊重生命。」現今社會暴戾之事太多,實在是因為社會缺少慈悲,若人人能夠長養慈悲心,則「一人慈悲,眾皆伴侶」,便能化導成良善之風。佛館護生圖浮雕是一部可貴的生命教育教材,歡迎大眾前往參訪。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