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宋晶宜提供
新世代認識到宋晶宜,是在國中國文第一課,她從一件綠底帶白色方格,好像棋盤,像稿紙,也像綠豆糕的衣料談雅量。「人總會去尋求自己喜歡的事物,每個人觀點不同,沒有什麼關係,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應該有彼此容忍和尊重對方的雅量。」
升起這深刻領悟,宋晶宜才念大二,年紀不大,遣詞用字卻極為早熟。她流暢寫道,如果能從這扇門望見日出的美景,又何必要求對方走向那扇窗去聆聽鳥鳴呢?你聽你的鳥鳴,他看他的日出,彼此都會有等量的美的感受。
返鄉無情怯 只帶溫馨
把「雅量」沿用到家庭,摩擦因此減到最低,哦,不,其實根本沒有摩擦,這位出色的媒體人以蘭心蕙質成就了一樁從沒有吵過架、有容乃大的美滿姻緣,也活出分分秒秒的精彩。
從舊金山搬回台北快一年了,返鄉並無情怯,只帶溫馨,以小小的鑰匙解開了赴美多年的鄉愁。「鄉愁像濃濃的咖啡,雖然有些苦,但還是有芬芳。」將住家安置在松山文創園區正對面,推開窗就有吸取不盡的文化養分,使她生活如散文般舒緩,日日伏案將無可救藥的感性流露於筆端上,海闊天空、無牽無掛的快樂益發明顯,以雙腳緊緊踏著現實的原汁原味。
這些天,先生與么兒出差海外,井然有序的家安靜無聲,讓她更清晰回憶從台北到舊金山的幸運前半生。受長官極度器重、獲先生全力支持,兩個兒子出類拔萃之外,還有銀髮雙親相伴,那三代繞膝的歲月,濃縮成一種牽牽絆絆的幸福。
好人做好事 值得託付
年過三十才成家,宋晶宜自我歸類為「晚婚」,追她的劉其偉,和她在報社同事短短幾個月就轉換生化科技跑道,「所以嚴格說起來,也不算近水樓台。」她說。
下班後已近午夜,他就站在報社大廳固定的位置等她,風雨無阻又全年無休,常惹得警衛朝兩人開起玩笑說,大理石地板上都站出兩個腳印了…,他始終深情守候,使宋晶宜備受寵愛而變得有點「呆」,失去開車能力是其一,一直到移民美國才有機會握方向盤。
結婚喜宴上,宋晶宜的長官破例為她坐主桌,並且致上賀辭,因為這長官肯定這樁天賜良緣,像嫁妹妹般隆重送她出閣。「單純的人好相處,最可貴,他還行俠仗義。」長官早在報上讀過劉其偉的故事,知道此情可貴,此人值得終身託付。
那是一次車禍意外,路過的他不顧一切把受傷老人送到醫院,記者在報上寫出:「劉其偉見義勇為…」宋媽媽拿了報紙問女兒,這寫的是不是自己的準女婿哇?劉其偉還為善不欲人知的撒個小謊說,「伯母,那是同名同姓啦!」
善事當存款 天天練習
到了訂婚當天,還因送朋友看醫生而遲到,好人做的是好事,也叫天生就熱情溫暖的新嫁娘既哭笑不得,也無從抱怨起。婚後,劉其偉愛心有增無減,定期開著車往育幼院送水果,許多單據還是事後整理抽屜才發現的:「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開一家『善』的銀行,每天存款進去的方法就是做一件善事,從你能的和你會的開始,天天練習,天天儲蓄,這個善的銀行就會蒸蒸日上,永不倒閉。」他這麼告訴她。
單純、樂觀、善良又孝順,光是這四項優點就足以終身受用,更何況他事業也有成,早五年先暫別妻兒移民美國矽谷,成功轉換跑道,迎進一家六口住進一畝大的舊金山大宅。雖工作不得閒,女主人卻超愛做又會做家事,大房子正好是施展天分的大舞台,聽男主人對自己說:「希望岳父母能住得寬敞舒適,多花時間整理沒關係。」更感動到使盡看家本領來整理九千多坪的家,一塵不染。有一回郭小莊來找她,看見她跪著賣力擦地板,不禁驚呼一聲:「哦,還沒看過在家也這麼拚的總編輯。」
回應朋友的眾口交讚,宋晶宜總柔聲回說,「比起我先生對家庭的奉獻,我還差得遠咧!」在她看來,與子共老的那種雋永,並不想昭告天下,更不求萬眾嫉羨,只在自己的心裡,慢慢品味。
小檔案
宋晶宜,天津市人,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系,知名散文家,曾任大華晚報、民生報記者、民生報總編輯、美國舊金山世界日報社社長。
著有《看星斗的夜晚》、《我和春天有約》、《總是翰墨香》、《活出每分每秒的精采》等書,其夫劉其偉任職生化科技業,是成功企業家,育有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