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要介紹的是台灣南部及東部地區的一些適合親子同遊的賞蟲地點,但在進入正題之前,筆者想先說明一些進行昆蟲生態觀察的注意事項,特別是今年特別多的「虎頭蜂螫人」事件,由於今年生成的颱風,除了降下豪大雨讓恆春、墾丁地區受到傷害的南瑪都颱風外,台灣其他地區並無受到太大的影響,而間接使得台灣低海拔森林地區發生土石崩落的情況亦較往年為少,所以有專家認為因為這種情況,使得虎頭蜂族群受到影響的情況也少,數量增加,進而造成虎頭蜂攻擊事件變多。
虎頭蜂,由於碩大的體型、看起來兇狠的外形及明顯的領域性及攻擊力,是許多人聞之色變的昆蟲,無論是群居性或獨居性的種類,大多是一年一世代的生物,虎頭蜂建立族群方式與蜜蜂不同,從一個具備生殖力的蜂后開始,蜂后親自建巢、產卵和育幼工作,待第一批幼蟲羽化為成蟲後,它們才接替蜂后承擔起蜂巢內的全部工作,而蜂后則專司產卵;虎頭蜂的生活史都很類似:春季氣溫回升,越冬的蜂后甦醒,經過一段時間活動並補充營養後,開始營巢產卵,其個體發育需經卵、幼蟲、蛹及成蟲四個階段。夏天蜂群發展壯大,初秋開始出現雄蜂和處女蜂后,並在外交配,晚秋蜂群個體數量開始下降,受精的新蜂后尋找合適的地點越冬,冬天蜂群由於寒冷、飢餓或被微生物寄生等而被毀滅。而虎頭蜂群在進入秋天之後,由於蜂巢內幼蟲數量仍多,食物需求量大,但野外幼蟲食物來源卻減少,因為虎頭蜂幼蟲吃肉,但成蟲吃素,此時蜂群進入不穩定狀態,進而造成攻擊性上升,使得蜂螫事件時有所聞。
在野外進行昆蟲生態觀察時,除了合宜的服裝,當虎頭蜂在身邊飛繞時,要注意千千萬萬不能嘗試驅離,由於這些在身邊飛繞的個體,大多是警戒蜂,是在探視來者是否對其族群造成影響,如果人類嘗試攻擊,反而會讓自己陷入群蜂攻擊的危險中。
嘉義縣竹崎鄉的奮起湖地,是阿里山森林鐵道的中繼站,也被譽為南台灣的九份。早年以老街、便當和四方竹聞名。海拔1405公尺的山鎮,由於東、西、北三面環山,地勢低窪,中間低平,形如畚箕,雲霧環擁如湖,故而舊稱畚箕湖。而周邊的步道就是進行昆蟲生態觀察的好地點,奮起湖地區為中海拔山區的闊葉楠櫧及櫟林帶,昆蟲相與低海拔山區不同;而台南市東山區俗稱「仙公廟」的崁頭山「孚佑宮」亦是賞蟲點之一,在這邊除了可以在寺廟周邊的產業道路或寺廟後方的步道觀察昆蟲生態外,周邊也種植不少台灣本土咖啡並有咖啡店,適合一邊賞景一邊品嘗咖啡的好地點。
台灣東部宜蘭、花蓮及台東三縣市相較於西部地區,人為干擾較少,適合賞蟲的地點更多,筆者只介紹花蓮的池南森林遊樂區,理由是這邊一年四季都有機會看到不同的螢火蟲,而且旁邊的鯉魚潭也有其他適合親子同遊的遊樂設施。(下)
本版科學顧問群:柳中明、邵廣昭、馬哲儒、胡植慶、倪簡白、黃崇源、黃俊儒、陳國東(按姓氏筆劃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