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選前焦慮、選後憂鬱,每逢總統大選年,國人精神健康備受衝擊,根據精神健康基金會連續十年調查發現,選舉已成擾動國人心情、影響精神健康一大原因,二○○四、二○○八年兩大選年,國人精神健康指數分別瀕臨不及格邊緣,隨著大選又接近,近來精神科門診已見「選舉前症候群」,患者對著醫師護士猛拉票。
精神健康基金會昨天舉辦精神健康指數座談,回顧十年來「全國精神健康指數調查」變化,這項調查自二○○二年起執行,發現每逢總統大選年,國人精神健康指數就明顯波動。
細看調查內容,國人精神健康得分,二○○四年為八十點六分,二○○六年為八十二點六分,二○○八年為八十點一分,二○一○年為八十三分;兩個總統大選年,指數明顯下滑,瀕臨八十分不及格邊緣。
精神健康基金會精神健康指數組召集人、楊聰才診所院長楊聰財表示,選舉對國人心情的擾動甚大,選前催票,緊張到焦慮、失眠,選後心情一樣患得患失,尤其國內藍綠兩黨政治競爭激烈,總統大位只有一個,勝選的一半陣營固然開心,但落選的另一半,選後往往易出現「好可惜」、「怎麼會是他」、「未來沒希望了」等負面思考,甚至憂鬱。
隨著明年總統大選白熱化,近來精神科門診已出現不少狂熱選民患者,吵翻診間,支持馬英九者,對著醫師抱怨「泛藍不能分裂,團結才能勝選,不能讓人漁翁得利」;支持蔡英文者,則對地方選舉失利、民調不佳憂心忡忡,對藍委頻頻爆料更是氣憤難忍;還有人擔心宋楚瑜達不到百萬連署,邊候診邊向醫師、護士拉票。
楊聰財說,有患者每到選前就容易被「煽風點火」,不但場場造勢準時報到、大喊凍蒜,上街頭還跟警方肢體衝突,吃上官司,只好請他幫忙「踩煞車」,避免選舉影響心情,應先做好心理調適,即使支持者落選,也不要自怨自艾、生悶氣,換個角度做好監督,勵精圖治,下次再來。
減少精神健康困擾,專家建議睡好覺、適當用腦,藉運動增加腦內啡、血清素和多巴胺等有助快樂的好荷爾蒙,用大笑、少生氣和不負面思考減少「壓力荷爾蒙」可體松分泌,健腦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