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談《論語》】孔夫子原是雄辯家

陳良吉 |2011.10.10
855觀看次
字級

印象中的孔子,總是溫良恭謙;記憶裡的《論語》,都是人生哲理,課本裡教育的盡是道德詮釋,從接觸以來就深深烙印──「孔子即為聖人」的無庸置疑。

但孔子真是至善聖人嗎?真有高僧的出世精神、忠臣的任重道遠、真有做到他口中如此不爭、不鬥、不辯的指標修養?是否曾將孔夫子當成身邊的老師,重新玩味一下《論語》的親切旨趣呢?不妨用「顛覆」的角度重新閱讀《論語》,趣味思索孔老夫子說話的藝術。

《論語‧陽貨》:「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有一次,孔子突然生氣說:「我不想說話了!」子貢非常著急的問老師說:「老師如果不說話,那我們這幫學生要學甚麼?」孔子說:「你聽過天說話嗎?天不說話,四季照樣運轉,萬物依然滋生成長,天需要說話嗎?」

後人將此段話解釋為「天理法則依循運轉流行,不需要用說的方式來昭顯它。」

這是將孔子的話深化閱讀的解釋,而形成優良至善的儒家思想;但是,如果丟下既定的詮釋,重新玩味這一段話,不難發現:「孔子竟然把自己比喻成天理了!」

又或許可以說孔夫子突然受到上天的感召,體悟天地至理,所以「欲辯已忘言」,但孔子身處百家爭鳴的春秋時代,必須「善言好辯」以獲得國君的認同,進而落實思想於實踐,要不然就不需要「周遊列國」,也不必作「春秋」來讓亂臣賊子懼,如果真的世間一切如浮雲,真要不爭、不鬥、不辯,小說家也不會虛構孔子曾說:「上士殺人使筆端,中士殺人用舌端,下士殺人懷石盤」這雖然是玩笑話,卻也頗中肯的點出孔子影響後世的「語言穿透力」。

趣談「孔子將自己比喻成天」,搭配當時情境,既明哲理的智慧,亦諧故事的精髓,饒富重新閱讀經典的趣味,無傷大雅,孔子也是個雄辯家。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