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觀測超新星 3人獲物理學獎

 |2011.10.05
1215觀看次
字級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二○一一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昨天揭曉,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美國科學家波莫特(Saul Perlmutter,五十二歲,美籍)、黎斯(Adam G. Riess,四十二歲,美籍)以及澳洲國立大學天文學教授施密特(Brian P. Schmidt,四十四歲,美裔澳籍)因超新星研究,共享這項殊榮。

委員會強調,獲獎三人研究了數以打計的超新星,並且發現宇宙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膨脹擴大中。他們的研究,改變了人類對宇宙的了解範圍。

這項重大研究發現,最早是在一九九八年由波莫特為首的研究團隊發現,後來施密特與黎斯的研究,也獲致同樣的結論。他們認為,如果這種膨脹擴張持續加快進行,宇宙最終將成為冰封世界。因此,波莫特獲得二分之一的物理學獎獎金,施密特與黎斯則均分另外二分之一的獎金。物理學獎獎金為一千萬瑞典克朗(約新台幣四千四百萬元)。

施密特在知道自己得獎後表示,瑞典皇家科學院打電話報喜時,他正與家人晚餐:「聽到電話另一端是瑞典口音,感覺有些可疑。知道怎麼一回事後,我有點腿軟,得起來走走,讓腦袋清楚一下。」

波莫特在一九八一年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從哈佛畢業,並於一九八六年獲得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博士學位,接著在二○○四年於加大柏克萊分校任教,以及主持超新星宇宙學計畫,首次發現宇宙無限膨脹的理論。

波莫特也是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並於二○○三年當選美國科學促進聯合會院士,目前也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同時,他也為《天空與望遠鏡雜誌》執筆撰文,曾在公共廣播電台及英國廣播公司的天文學與天體學紀錄片擔任解說學者。

與黎斯同屬於「High-Z超新星搜尋團隊」(High-Z Supernova Search Team)的施密特,一九八五年畢業於阿拉斯加安克拉治的巴特列高中。一九八九年畢業於亞利桑那大學,一九九三年取得哈佛大學博士。最聞名的研究成果是利用超新星對宇宙的探索。

他和黎斯一九九八年共同發表的論文,截至目前為止,被其他科學論文引用超過四千五百五十三次。另一篇於一九九九年與波莫特共同發表的論文,也被引用超過四千五百八十五次。

黎斯一九九二年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一九九六年取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曾經測量過二十多顆新型的超新星。黎斯和施密特、波莫特共同藉由超新星的研究,探索宇宙的擴張率和暗能量的重要性。

另外,諾貝爾獎通常不會頒給過世者,但醫學獎得主史坦曼已在九月三十日因胰腺癌病逝。諾貝爾委員會負責人韓遜說,委員會在宣布醫學獎得主前,並不曉得史坦曼已過世。韓遜說,委員會維持原來決定。

諾貝爾基金會發言人龐蒂基絲說:「獎金會轉帳到他的宅邸,由他的家人全權決定用途。」




小百科-- 超新星

超新星是恆星在演化至終點的劇烈爆炸過程。此時,恆星核內的氫燃料已經全部轉換成氦,恆星開始冷卻,甚至強力收縮,然後觸發了中心核外所有物質產生瞬間核爆炸。

這種爆炸所射出的光瞬間比太陽亮一億倍,並可持續幾周至幾個月。據估算,在如銀河系大小的星系中超新星爆發的機率約為五十年一次,它們具有為星際提供豐富元素的重要作用。同時,超新星爆發產生的震波也會壓縮附近的星雲,這是新恆星誕生的重要機制。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