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瑞娟台北報導】救治傷病患分秒必爭,在救護車運送到醫院的途中,若能馬上搶救、處置,可為病患掌握更多黃金救治期。衛生署與工研院合作開發的e化救護車,透過救護車上的模組化系統,將影音及生命徵象信號,傳送給醫師,由醫
師透過訊號下達即時處置措施,也進行到院前的準備。
衛生署醫事處處長薛瑞元指出,此套系統應會在偏遠地區發揮最大功能,九月起在十二縣市進行示範訓練,九六年開始陸續運用於緊急醫療資源缺乏地區。
「e化救護車模組化系統」結合量測、通訊網路、電信服務、資訊應用、緊急救難等多元技術,尺寸精巧,重量僅三點四公斤。系統包括可攜式生理監視器、網路攝影機、數位相機、藍芽無線耳機麥克風、GPS接收系統,第三代手機通訊系統(WCDMA)、無線通訊網卡、無線辨識系統(RFID)等,具備資訊蒐集與傳輸功能。
新竹馬偕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醫師蔡維謀表示,例如心肌梗塞、心室顫動病患,須即時給予電擊,救護技術員雖知如何電擊,但無法判斷何時需要電擊,有了這套系統,醫師即可透過影像下達執行指令,也可了解救護員做得好不好。
「e化救護車模組」即日起也展開命名活動,一旦獲選有機會獲得新台幣五千元,民眾可上網站www.cms.itri.org.tw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