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如寶】 餐桌上的人文課

黃春明 |2011.09.27
1210觀看次
字級

從家庭來看,三代同堂的家庭,年輕壯年都得下田生產,小孩子就由祖父母來帶,語言的學習前面已經提過了,有關民俗的博物就從遊戲中學不完。例如男孩子喜歡陀螺,並非開口向大人要就有,最先要去找樹材來,也不是任何樹材都可以,有個口訣:「樟賢哮,賢走,拔樂柴釘死狗。」意思是說樟木做的陀螺很會叫,烏做的很會跑,拔樂木做的陀螺只會變成死狗隨便讓人釘。

當時的小孩,為了陀螺就認識了很多種木頭,只要看木頭,就知道它是什麼樹。至於樟木的陀螺為什麼會叫?因為它的篩管粗,轉起來與空氣的摩擦大,所以會發出聲音。烏的木質部輕,陀螺的重心比較高,所以轉起來很會跑。拔樂柴做成的陀螺,因為木質纖維走向不規則,一轉起來離心力不均衡,不穩,搖搖晃晃不一下子就倒下來輸給別的小孩。擁有一個陀螺的過程就可以學到很多。

跟著祖父母出門也是無時不刻的學習。到菜市場,隨著不同的季節,有各種各樣的蔬菜瓜果,不但學會叫它們的名字,也懂得挑選,拿起蘿蔔用手指彈幾下,聲音結實的就好吃。到魚攤更豐富,除了魚名,什麼樣的魚用煎,什麼用燒、用蒸,加什麼調味,燒到怎樣的程度,都可以從老人家那裡學來。他們帶著孩子走廟門,會不厭其煩一一說明裡面供奉的是什麼菩薩神明,他們的傳說等等;路上遇到人就打招呼,過後還會說他們是誰,是做什麼的。

特別是家裡的三餐飯,再怎麼餓都得等老人到齊才開動。三餐飯的時間,尤其是晚餐,可以說是餐桌上的人文課。這個時間小孩子被要求有耳朵沒嘴巴:就是聽大人講話,嘴巴是用來吃飯,不是插嘴。這堂課天南地北、天文地理、街頭巷議、講古說戲,包括吃飯的行為被糾正等等,可以說是飯菜不能比的豐富。長期下來,無形中連大人也學了不少又受用。

吃飯的時候,小孩子最常被警告的是,吃飯不隨便講話,口裡有東西不可講話,不要只吃菜不扒飯,飯要吃乾淨。筆者有一次把飯粒扒到地上,其實只是一粒飯粒,祖母眼尖,叫我撿起來吃,我是撿起來了,可是楞著表示髒了怎麼可以吃。她說吹一吹就可以,我指著地上有雞屎。她看了一下,叫我拿到後院給雞吃。我從椅凳下來,把飯粒放到槽裡,再走回來爬上椅子,走了三十多步路,加上爬上爬下,這樣身體所做的功、所耗的熱量,已超出那一粒飯給我的熱量了。

生活不只現實的計算,還有精神。在貧窮年代的窮人,生活壓力不是現代人可以想像,但是他們有怎麼生存下去的行為文法,那就是精神習慣。連一粒飯都不能浪費的節儉的精神習慣。

有一回,老人家提到鄰居的年輕人,因為晚起被家人罵的事情。本來這是稀鬆平常的事,但是他有意無意的拿來當著反面教材,說給小孩子聽。他說日頭都曬到屁股了,還睡,當然要罵。小孩一聽到屁股就笑。老人家又說,有什麼好笑,難道吃飽練睏!他的用詞又引起笑聲,練習睡覺這個罵人貪睡的用詞,生動又諷刺。鄰居那位稍睡晚了就挨罵的事,看來是小題大作。可是,勤、勞、節、儉成為那個時代的精神習慣時,貪睡就是違背了勤字。其實那時候的人,稍一睡晚起床,自己就覺得不好意思。(四-二)

(原載自遠流出版《科學人》雜誌一一五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