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書院
宋代是中國書院教育發展興盛的時期。北宋年間形成的嵩陽、嶽麓、睢陽、白鹿洞、石鼓、茅山等書院,多半建於唐末五代,原為個人治學或講習場所,有如家族建立之私塾。
宋代以後,因為朝廷的支持,這些書院除了教學,慢慢出現供祀活動,因此北宋後代的書院以漸漸兼具講學、供祀與藏書的功能;書院主持人如「山長」、「院長」、「洞主」的名稱,也在這段時期出現。
南宋時期的書院之發展更勝於前期,當時的書院教育發展,理學家如朱熹、呂祖謙等扮演相當重要之角色,當時各派理學家,以書院作為講授與傳播理學的重要根據地,當理學受到南宋朝廷重視,書院的發展更勝於前;而雕版印刷業的興盛,更為書院的藏書提供發展之基礎。
兩宋書院名師濟濟,如北宋的孫復、周敦頤、曾鞏、程顥、程頤;南宋的朱熹,更是集北宋以來理學思想之大成。元末,不少書院毀於戰亂之中,如白鹿洞書院、嶽麓書院、紫陽書院、鵝湖書院等。
台灣的書院
台灣在荷據時期,似乎沒有任何漢人興辦的教育場所。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靖海侯施琅於台灣府治首建西定坊書院,才有類似書院組織之設置出現,不過,由於清廷對書院的政策仍持保留態度,此時期設置的書院多為義學性質。台灣真正第一座中國式書院,實為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台灣府知府衛台揆所設的祟文書院。該書院原在台南府治東安坊,後移至台南府府學西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