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十二年國教上路後,國中基測取消,轉為國中教育會考,負責組題的台師大心測中心表示,會考將與基測一樣考國、英、數、社會、自然五科加作文,不同的是,將加考非選擇題,而且從數學科開始試辦。
不少國一新生家長質疑「不是免試入學嗎?會考與基測有何不同?」有的家長更說「該補的還是要補」。
事實上,自教育部宣布十二國教內容後,所謂的免試入學就被譏為有名無實,因為有四成以上的縣市,可能會依會考的成績,作為學校比序門檻;筆者不反對會考,但考試的細節必須說清楚講明白,避免親師生都焦慮。
首先,目前暫定為每年四月為會考時間,範圍為何?是國中三年的課程,或是五、六月沒教完的就不考?至於國一、國二所訂的「診斷性測驗」,只是純粹作為補救教學的依據,還是也作為升學的參考?
其次,會考是統一命題、閱卷,如果真是如此,和基測有何差異?而教育部表示,測驗結果將依「精熟、基礎、待加強」三部分呈現,但標準是以「達到幾分為依據」(標準參照),還是以「達到人數」(常模參照)為依據?是每一科都會列出三個等第,或全部加總才會列出等第?
此外,若測驗、分發已「順利」作業完畢,學生進到高中職後,免試入學的、會考入學的、特色招生入學的學生,是分班還是混合上課?若分開上課,是否表示特色招生是前段班,其餘都是中後段班?若不分開上課,程度是否會懸殊過大?
這些問題影響甚巨,教育部必須研擬妥善的政策,說清楚講明白,除了避免造成大家疑慮,也避免因政策不完善而造成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