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台灣不僅面臨嚴重人才外流問題,也有高學歷高失業率的危機,雖然青年高失業率已是全球性問題,全球兩億的失業人口中,青年就占了近四成,但台灣的高學歷青年更面臨空前低薪,造成企業找不到好人才,而青年找不到好工作的結構性失衡。
筆者認為,關鍵還是在青年所具備的職場能力。行政院自前年起陸續提出扶植六大新興產業(生物科技、觀光旅遊、綠色能源、醫療照護、精緻農業、文化創意)、新興智慧型產業(雲端運算、智慧電動車、智慧綠建築、發明專利產業化),及十大重點服務業(美食國際化、國際醫療、音樂及數位內容、會展產業、國際物流、高科技及創新產業籌資中心、都市更新、WiMAX產業、華文電子商務、高等教育輸出),這些政策很好,可有效提升台灣的國際競爭力,而為了讓青年具備有這些產業相關職能,學校教育和產業發展方向,就必須緊密結合且落實執行。
例如,教育部全力推動跨領域學程,但常見各校拼湊現有課程,雖美其名跨領域學程培養第二專長,但更多時候只是空有證書;因此,為了落實跨領域學程,應把至少修習一個跨領域學程,列入畢業門檻,另一方面要重新規畫學程內容。
為了跟新興產業結合,可找企業界和工研院等一起規畫課程,企業根據人才需求擬定課程,工研院可把企業需要解決的問題引進課程,在這個框架下,工研院可發揮促進產業發展功能,由於學生是依據企業需求培訓,企業提供實習和未來工作職缺,就可得到適宜的人才。
對學校而言,提供有特色的跨領域學程,可提升學生就業力,且寒暑假亦可充分利用閒置的資源培訓,這種機制是三贏局面,而且三方都沒有太大的額外成本,如此才能吸引企業和學校積極投入。
所以,還是得從教育基本面著手,只要青年在離開學校前,就具備良好的職場就業力,企業和青年雙贏將水到渠成。
本榮(桃縣中壢/大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