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建勳
一位富翁背著財寶,出遠門去尋找快樂。可是走遍千山萬水也找不到,他沮喪地坐在山道旁,問從山上走下來背著一大捆柴草的農夫:「快樂是什麼呢?」農夫說:「快樂很簡單,放下就是快樂呀!」富翁頓時開悟,於是將身上的財富接濟他人,結果滋潤了他的心靈,也嘗到了快樂的味道。
有些統計數字可能令你震撼:全世界上億的人口被憂鬱所困擾;每年自殺人數竟高達八十五萬人。在美國,近十分之一的成人有憂鬱或情緒障礙,而中重度的憂鬱症患者,接受心理治療合併抗鬱劑的花費動輒數百美金,這對許多較常承受憂鬱之苦的低社經地位者而言,根本就是奢侈的醫療。
抗憂鬱藥物的發明,是精神醫學的一大進展,也可謂是憂鬱症治療的主流,有效率達六成以上,可惜需持續服藥至少一到兩個月才能見效,即使不談副作用,大約只有三分之一的人病程完全緩解,更遺憾的是一旦病情惡化或復發,只能繼續仰賴藥物,病人因此缺乏自我控制的角色與能力。
其實依靠化學藥丸讓自己平靜或安眠只是權宜之計,雖可協助病人不戴有色的眼鏡看世界,但絕不是用藥物去營造一個虛幻不實的假象,以安慰患者失落的心靈。
有些專家已開始轉而讓患者學習正向的行為模式,透過寫感謝信、細數自己的幸福、表達善意的言行、練習樂觀的思想、發揮個人的特質、沉浸在對人正向祝福與感恩的冥想中等方式,學習傳遞快樂給自已。這樣的練習只要短短一周,憂鬱的改善和幸福的感覺就可以持續半年以上。
為什麼只是請患者學習寫下三件生活中的好事,就可以產生驚人的轉變呢?原來這些方法是在激發人正向的情緒,或是體驗一種滿足人類核心需求(如愛人與被愛)的經歷。真正說明了:快樂不能靠別人給予,只有自己才能找到。
事實上快樂的種子始終埋在每個人的心裡,因此快樂果不會結在外面的樹上,它會在心中萌芽,然後悄悄將花苞撒落在你身邊,只要你環顧四周,輕輕將它掬起,它就會在你手心開花結果。
「憂鬱症」從來就不是一種先天性疾病,天底下也沒有一個嬰幼兒會憂鬱或失眠。如果你用心觀察小孩,你會發現所有小孩的天性是「簡單快樂」,一直到他們被許多不快樂的成人「教育」後,這種天性才會漸漸消失。
你不快樂嗎?去向小孩學習吧!所有事情都有一體兩面,人不是因為幸福才笑;是因為笑,所以幸福!(作者為台大雲林分院家醫科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