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在廚房工作,每天與麵糰為伍,三十歲的吳先生去年一月開始肩頸痠痛、手腳不時傳來麻感,起初不以為意,以為落枕或搓揉麵團太過用力,休息一下就好,沒想到拖了二個月愈來愈嚴重,走路甚至軟腳跪倒在地,一檢查才發現是頸脊髓病變,若救治晚一步,恐全身癱瘓。
頸脊髓病變在國內並不少見,國泰綜合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張志儒一年至少得治療上百個這類病人,值得注意的是,病人一開始幾乎都誤以為自己只是落枕或姿勢不良。
張志儒指出,頸脊髓病變是頸椎椎間盤突出壓迫脊髓神經,早期症狀輕微不易察覺,脖子、肩頸痠痛和手麻是最典型症狀,由於不會疼痛,加上進展緩慢,等到病人意識到情況不對,出現上身有緊縛感、下肢無力等嚴重症狀,即使接受手術治療,也無法恢復舊有活動力。
以吳先生為例,就醫時已造成脊髓神經傷害,下肢反射增加、走起路來像企鵝搖擺,開刀後,雖然手麻腳麻改善許多,但現在只要太過疲累,腳仍會不自主抖動。
張志儒表示,隨著年紀增長,頸椎自然老化、退化,容易長骨刺,因此,頸脊髓病變侵犯的第一高危險群是老年人;但長時間彎頭、姿勢不正,工作環境或習慣不好的年輕人,也可能因頸椎椎間盤突出致病。
頸脊髓病變大都需外科手術治療,一般復健治療幫助有限,張志儒提醒,只要感覺痠痛感一路從脖子、後肩延伸到手臂,手發麻,且休息過後症狀未消除,就該進一步檢查是不是頸椎退化性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