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縣龍潭鄉的龍潭埤畔,矗立著一座鄧雨賢半身銅像。客家子弟的鄧雨賢,是台灣本土流行音樂的作曲家,從西元一九三三年到一九四四年,短短十一年間,他創作了許多台灣人世代傳唱的經典歌曲,最知名的是「四、月、望、雨」,即〈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這些歌曲可說是阿祖輩年輕時代的浪漫樂章哦!
鄧雨賢一九零六年生於桃園龍潭,曾祖父、祖父和叔公都是秀才,父親為漢文老師。三歲時,他的父親應聘到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教書,他隨父北上,一九一四年啟蒙於艋舺公學校(現今老松國小),十五歲考入台灣總督府台北師範學校,開始與音樂結緣,學習鋼琴等西洋樂器,因為喜歡音樂,每天花很長時間練琴,也學習吉他、小提琴,畢業後,任教於台北大稻埕日新公學校(現在的日新國小)。
鄧雨賢對音樂相當執著,二十四歲時暫別妻兒,隻身前往日本東京音樂學院修習音樂,返國後,由於當時台灣音樂環境無法讓他發揮長才,為了生活,他不得已而進入法院當翻譯官,幸好二十七歲時,受邀為文聲唱片創作一首〈大稻埕行進曲〉,紅遍大街小巷,音樂才華終於獲得古倫美亞(哥倫比亞)唱片公司青睞,被延攬進唱片公司上班,開始創作歌曲與訓練歌手之路。
獲得哥倫比亞唱片公司重用的鄧雨賢,果然不負眾望,陸續創作出動人歌曲,一時間人人傳唱,將台語歌帶入令人耳目一新的境界。無奈二次大戰爆發,鄧雨賢為避戰爭回到老家新竹縣芎林鄉教書,卻受日本統治者的強迫要求,將原先創作改編為激勵的行進曲或戰爭時局歌曲,他也被迫改取了兩個日本名字——唐崎夜雨、東田曉雨,但即使環境艱難,他依舊無法忘情音樂與創作,而在芎林組成竹東交響樂團。一九四四六月十一日因病早逝,得年只有三十九歲。
鄧雨賢十五歲愛上音樂,一輩子執著於音樂創作,雖然創作時間不長,每一首卻都成為台灣人代代傳唱的感動樂章,可說是「人生有限,藝術永恆」的最佳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