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驥才(一九四二~),小說家。二○○一年任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院長、天津大學教授,同時兼任社會科學與外國語學院名譽院長。
辛已深秋,應邀赴山西考察民居保護,奔忙一陣後,主人表達盛情,說要請我們北上去往五台山一遊。我說五台山寺廟一百二十座,先看哪一座?我這話裡自然是含著心中的一種期待。
主人如在我心中,笑著說:「先看佛光寺。」此語使我直叫出「好」來。「好」叫出聲,乃是心聲。
當然,這一切都根源於梁思成和林徽因那個中國文化史上聞名而神奇的故事。一九三六年他們先是在敦煌六十一號石窟的唐代壁畫《五台山圖》上,發現了這座古樸優美的寺廟;隔年他們來五台山考察時,在五台縣以此的深山幽谷中竟然發現佛光寺還倖存世上。於是,這座被忘卻了千年的罕世奇珍,一時驚動了世界。
那麼,我們就要去這佛光寺嗎?仰頭就能看到唐人寧遇公,寫在東大殿頂梁上那一行珍貴的墨書題記?還有梁思成他們用照像機留下的那些迷人的畫面?可是忽又想,如今旅遊日盛,佛光寺也會變得花花綠綠吧?
車子穿過太原,經新城、陽曲一直向北,至忻州而西。過定襄、河邊、五台,窗外景物的現代氣息漸漸淡化。然而車子縱入山路,道路隨山曲轉,路面多是碎石,車子顛簸如船。透過車輪捲起的黃土,卻見山野入秋,莊稼割過,靜謐中含著一些寂寞,只有陽光在切割過的根茬上爍爍閃亮。偶見人跡,大都是荒村野店。
時而會有一座小小的孤廟從車窗上一閃而過。這種廟全都是一道褪了色的朱牆,裡邊只一道殿,一兩株古松昂然多姿伸展出來。這些都是早已沒了僧人的小廟,原先廟中的老僧呢?無人能答。只有一些僧人的墓塔零星散落在山野間,有的立在山坡,面對陽光,依舊有些神氣;有的半埋草叢間,沉默不語,幾乎消沒於歷史。
這些墓塔有石有磚,大都殘破,帶著漫長而無情的歲月的氣息。塔的形狀,無一雷同。有的形似經幢,有的狀如葫蘆,有的如一間幽閉的石室。它們的樣子都是塔內僧人各自的性格象徵嗎?每個塔內一定都埋藏著永遠緘默的神祕又孤獨的故事吧!
這時,我已在時光隧道中穿行了。
恍恍惚惚間,我的車子變成了梁思成和林徽因所坐的馬車,好像閻錫山還派了一小隊士兵護著他們。在那兵荒馬亂的年代,他們長途跋涉來到這裡為了什麼?當時他們在這路上,對佛光寺還是一無所知呢!
車子一停,我的眼睛忽然一亮。一座朱砂顏色的古廟就在眼前。佛光寺!它優雅、蒼勁、渾樸、高逸,像一位尊貴的老者,站在山坳間的高岡上含著笑意迎候著我。背面是重巒疊嶂,危崖巨石,長草大木。使我感到特別慶幸的是,這裡的道路艱辛,來一趟十分不易。今日旅者多好遊玩,不知訪古與品古,佛光寺地處南台之外,沒有人肯辛辛苦苦跑到這裡來。而且,此處又屬文保單位,不是宗教場所,沒有香火,香客不至。所能買到的一種介紹性的小書,還都是八十年代初出版的。於是,它就與當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初到這裡時所見的情景全然一樣了。
我感覺自己就像梁思成先生那樣踏入寺門。站在遼闊而清淨的院中,一抬頭,我實實在在感受到梁、林二位當時的震驚!
東大殿遠遠建在高台之上。不必去品鑒它這舉折平緩而舒展的屋頂、翼出的單檐、雄碩的拱架、闊大的體量,我想,單憑這雍容放達的氣度,梁思成必定一眼就看出這是千年之前唐人的傑作!
殿門前,左右並立著兩株參天的古松,不就像唐人塑造的天王力士把守門前?若要走進殿門,輒必穿松而過。除去佛光寺,哪裡的寺廟會有這樣奇觀?虯枝龍幹,劍拔弩張,力士一般的英武剛雄。繁茂的松葉鮮碧如洗,生機蓬勃,哪裡的千年古松依然這樣正當盛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