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配合政府計畫、產業趨勢 部分學培育人才 供過於求 應調整此類博士班人數

媒體報導,國科會統計九十八學年度從台灣各大學畢業的博士,達三千七百零五人,比八十四學年度多了兩倍多,成長幅度高達百分之兩百五十一,但是產業需求沒那麼多,而造成流浪博士,浪費高階人力。
更令人憂心的是,大多數剛畢業的博士,第一份工作大都是留在學校擔任博士後研究。
以九十八學年度為例,國科會總共核可了兩千四百六十二人,也就是說,政府花了大筆錢培養出的博士,畢業後國家竟然繼續養,繼續由納稅人出錢養這些高階人才。
明顯可見台灣的博士已是供遠超過求,必須加緊腳步限縮博士班人數,才能防止高階人才失業惡化。
雖然,教育部高教司同意國內博士班招生人數確實太多,但解決辦法卻是要限縮非研究型大學的博士班人數,將從嚴審核非研究型大學的博士班資格申請。
高教司的說法似乎搞錯了問題重點。從博士畢業的科系來看,近年來人數會快速成長,很重要的一點是配合政府的生技產業推動計畫,因為光是生命科學每年畢業的博士就多達七八百人,可是台灣十年來投資生技產業數百億元,產值卻不到十億元。
另外,原本熱門的電子、電機、機械科系也培育了大量博士,但近年來隨著電子業環境不復過往,廠商對博士的需求減緩,大量的電子、電機博士在業界找不到工作,也是造成流浪博士激增的原因。
也就是說,博士人數激增,除了廣開大學之門的同時,也廣開博士班之門外,大學為了配合政府的重點產業扶植計畫及產業趨勢,而培育了過多的人才,才是造成流浪博士的元凶。
高教司要對非研究型大學與實作型科系,從嚴審核開設博士班資格。
但問題是全國一百七十餘所大專院校,除了極少數辦學成效不佳的學校,誰會承認自己是非研究型大學?
如果大家都認為自己是研究型大學,教育部要如何從嚴審核?此外,難道實作型的科系就不需要博士,研究型的學門就需要大量的博士嗎?
今天台灣之所以博士人數激增,癥結在就業市場無法消化,因此,該調整博士供過於求的科系博士班人數,而不是縮減非研究型或實作型科系開設博士班資格,以實作為主的實踐大學設計學院來說,反而是需要開設博士班及增加招生人數,以滿足未來市場所需。
如果高教司看不見流浪博士激增的關鍵,恐怕會該縮的沒縮,資源繼續錯置,繼續產出大量流浪博士,不但無法對解決問題,恐怕還愈改愈糟。
神無月(台北市/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