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大陸廣西一處村落「南華村」,有大量白鷺常年棲息;五年前,一隻小白鷺受傷,被當地居民黃育農收留,未料白鷺康復後不離去,天天守在恩人身邊,這段「人鳥情」成為當地美談。
現年六十八歲的黃育農說,五年前孫子在樹下撿到一隻受傷的白鷺雛鳥,黃育農為牠簡單包紮,並抓來一些小魚餵食;見小白鷺吃得津津有味,黃育農決定把牠交給孫子照顧,讓孫兒有個伴。但不久後孫子失去耐性,餵養小白鷺的責任又落到了黃育農身上。黃育農發現白鷺愛吃魚,只好每天到溪裡捕魚給白鷺吃。
「小白鷺傷口恢復得很快,一個月後就能飛了。」黃育農說,他從沒拴綁過小白鷺,本以為牠傷勢好了會回歸大自然,未料一天早上牠飛出去,晚上又飛了回來!
此後,這隻白鷺固定早上飛出去,晚上回來;有時黃育農想牠,大喊「土呀,土呀」(「回來」的意思),白鷺很快就會回來。有時白鷺也會帶回同伴,最多時曾帶回五、六隻,但牠們可不敢靠近人類。
黃育農說,白鷺平時還與家裡養的雞、鴨嬉戲,這些個頭比牠大的家禽也不敢欺負牠,漸漸習慣了這位外來客。到了晚上,白鷺就棲息在雞籠頂上。
去年某天白鷺飛出去後,五、六天沒回來,這是牠離開最長的一次,黃育農非常焦急,四處尋找,終於盼到牠回來。當天黃育農家裡來了許多鄰居,其中一人說,這隻白鷺只吃黃育農餵的東西,其他人要是想碰牠,恐怕會被攻擊呢。
五年來,黃育農與白鷺結下濃厚的情誼,老人犁田、捕魚、放牛,白鷺都飛在身後跟隨,時而站在牛背上「站崗」,時而窩在黃育農的肩頭上;黃育農心裡繁悶時會對白鷺說話,而白鷺就靜靜站在他手臂上,彷彿聽得懂他說的話。
南華村有五千多人,如今方圓十公里內的人都知道黃育農與白鷺的故事;政府順勢積極倡導愛護鳥類、保護環境,努力打造美好的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