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以上的讀者應該記得,《聯合報》副刊曾經有一個「玻璃墊上」專欄,由何凡執筆,從一九五三年開始,到一九八四年因健康問題擱筆,前後長達三十一年,刊出五千餘篇,近六百萬字。在中國報紙來講,大概是創了紀錄。
何凡先生本名夏承楹,他的夫人是林海音女士,兩位文壇名人已先後辭世多年。近年來,筆者濫竽充數,也在報紙寫點所謂的「專欄文章」,愈來愈懷念何凡的「玻璃墊上」。
懷念他不僅在他成熟的思想、淵博的常識,以及風趣的文風,最使我心儀的還是他「不避小事」的專欄內容和寫作態度。
何凡的專欄向以「灌輸現代化觀念」為宗旨,但他文章多取材於社會動態和身邊瑣事,也就是與大眾生活起居息息相關的那些事。比方說:
──豆漿店的桌子和盤碗太髒了,使人望而卻步。店家如能改善,生意會更好,於人於己都有利。
──國產電燈泡用久就變成「搖頭燈泡」,且甚難取換。
──電話裝機費貴得離譜,通常是個人數月所得,通訊不發達則影響社會進步。
這些事,當時人讀了,都覺與我心有戚戚焉。現在來看,自然已成陳跡。可是現在人的生活中有「現在」的問題,可惜因為都是「小事」,就沒人說,沒人管了。
筆者住在台北市,舍下前後左右都是小巷小路,路旁幾乎畫滿了不准停車的紅線,但也停滿了汽車。有時還是兩邊停車,當中空間勉強可通過一輛車子,人走過去,遇有來車,就無容身之地了。
台北市有多少汽車,有多少停車位,市府不會不知道,治理方式不外乎多建車位、嚴發車照的總量管制一途。如果車主有位不停,只圖自己的方便而停在紅線上,妨害行人的權益,那就要處罰。如果車多位少,停在紅線上為不得已之事,市府也管不了,那就該把紅線塗銷。怎麼可以畫了線又不管,彼此敷衍苟且呢?
為了節能減碳,政府鼓勵民眾多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台北市雖有捷運,但路線有侷限,市民還是搭公車的多。筆者平時搭乘過不少路線的公車,發現很少有司機先生平平穩穩開車的,多數都是猛起步、急停車,使上車、下車的人站不穩,心驚膽顫。
公車候車站,也是問題多多。通常一個車站,有很多線公車停靠。幾輛一齊到,一條短短的停靠空間一下子就塞滿了。後面到的車子,如果無人下車,立即揚長而去。而這輛車,偏偏就是你在等的,更不幸它間隔時間又很長,只好再枯等十幾二十分鐘。
公車停靠站,本來只准停公車。依我平日的觀察,凡開車之人,只要你願意,似乎都可暫停,甚至久停。最普遍的是計程車在此上下客;私家車停在此等人;有宅急便這類送貨車停下來送貨到商店或住宅。曾見到一對盛裝男女,把一輛名牌車停在公車站,進入路旁一家商店採購,好整以暇,完全視為私人停車位了。我家附近有一個建築商的顧客服務站,接送客人去工地看房子,接駁車來回都停在公車停靠站上。
以上這些現象,可說屢見不鮮,但從未看到有警察來取締。當然,台北市有這麼多的公車站,市民如果不自愛、不守法,哪有那麼多警察可以執法?不過懲罰本在「殺一儆百」,以收嚇阻之效,不必也不可能「殺」光,但是一個都不「殺」,後果也就不難想像了。
以上所言,只是公共交通一端。人民生活上的問題,俯拾皆是。一般人無拳無勇,上告無門,應該有人多替他們說話,解決他們的困難。
當然,全球金融風暴、伊拉克戰爭、美台和兩岸關係,對台灣二千三百萬人的現在與未來都很重要。但平常生活上那些「小事」,他們尤有切身感受。何凡的「玻璃墊上」能歷三十一年而不衰,其故在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