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孩子學校的家政課教做手提袋,他特別量了我常用的資料夾尺寸大小,說打完分數後要送給我。
記得我第一次帶著它參加一個研習,他知道後睜大雙眼不可置信地說:「媽,妳任何一個袋子都比它漂亮,妳真的用我的啊?!」我說:「嗯,除了袋子,媽媽還帶了顆女兒的貼心呀!」
還有一次,我開完會回家,恰好她有同學來家裡研究功課,看到我提這個袋子,驚訝地對女兒說:「妳好神啊!竟然做來送媽媽。」我愉悅地說:「對呀!今天會場就有許多人說這袋子做得真好呢!」
另有一次,孩子說,班上幾位死黨都不帶飯了,以後他們要團購學校附近餐館的便當,我問女兒要不要也跟同學們一起?她說:「才不要呢!媽媽做的便當菜很好吃,而且是一大清早,特別起來親手烹調的,我當然要帶囉!」當天晚餐時,我便與小女兒及外子分享我心裡的感受:「今天早上姐姐說……,這些話給了我很大的鼓勵,我感到很欣慰。」
像這樣把對孩子的貼心感到的喜悅、欣賞與安慰,以語言、行動直接讓孩子知道,他們就會覺得這樣的行為是父母所肯定欣賞的,日後類似的行為便會一再出現,直到養成習慣或內化為人格特質,這種原理稱為「增強」。
為人父母或老師的,若能善用這原理,要孩子建立起期望中的好行為就不是難事。有許多媽媽抱怨先生或孩子「一張嘴堵堵」(台語,木訥不擅表達之意),不知媽媽也需要家人的鼓勵與讚美。其實,若家人不懂或不擅表達肯定,與其自己生悶氣或責備,還不如用「增強」的方式。譬如:看到家人一口接一口享用自己煮的飯菜時,若能把握機會及時表達這種被肯定的感受說:「看你們吃得這樣開心,我好高興喔!」「媽媽也需要鼓勵、讚美哦!」讓家人明白媽媽的心情,下次孩子不但會狼吞虎嚥給你看,很可能會再加一句:「好好吃喔!」
「增強」若運用不當,也會適得其反,特別是含有賄賂意味的「增強」。譬如叫孩子不要吵鬧,就給他新玩具,以後他便會利用吵鬧要求獲得新玩具,這「給新玩具」就增強了吵鬧的行為,這般的「負向增強」父母師長應謹慎,避免養成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