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中華民國心臟病兒童基金會成立四十周年,延續近四千五百名病童瀕臨停止的心跳,昨天舉行感恩茶會。
基金會執行長、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呂鴻基說,台灣每一百個新生兒,就有一個罹患先天性心臟病。四十年前沒有健保,很多家庭難以負擔龐大醫療費,他集合社會資源,成立心臟病兒童基金會,國內有四千四百二十六名罹患先天性心臟病的小病人,就靠小額捐款,接受外科手術及治療,找回新生命。
基金會行政主任花玉娟表示,多數捐款人每月捐一、二百元,成就了基金會平均每月上百萬元的穩定收入,也救活了無數病童。
呂鴻基表示,六萬多名定期默默為心臟病童捐款人中,有一位捐款七百次以上,超過五、六百次的更多。
一位五十多歲的歐巴桑,十多年來在市場向小攤商和買菜的婆婆媽媽募款,五元、十元慢慢累積到一、兩百元時,就送到基金會。還有幼稚園老師,把心臟病童的就醫故事當教材,說給小朋友聽,再匯集小朋友捐出的零用錢,定期匯到基金會。
呂鴻基說,外科手術是心臟病童唯一選擇,但是開心手術要依賴人工心肺機,還需合併心臟導管手術,早年醫療費用四萬元起跳,很多家庭不得不放棄治療,眼睜睜地看著小生命消逝,所幸靠著基金會收到的捐款,幫助更多病童遠離心臟病。
呂鴻基說,民國八十四年全民健保上路後,心臟病童大部分的醫療費用由健保給付,及早治療,存活率大增。展望未來,他期許基金會轉而從事心臟病的預防醫學,深入校園進行學童的心臟病篩檢,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他也希望資助更多心臟病診斷及治療的學術研究,培養更多專業醫療人才,把兒童心臟病治癒率提升到近百分百,讓每個小孩子都能遠離心臟病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