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

葉公覺 |2005.09.08
263觀看次
字級

多年以前,我曾訪問上海玉佛寺。在寺內我見到一條甬道的門額曰:「菩提道場」。我問方丈:「菩提何意?」他笑答:「覺悟。」我由此知道了菩提的意思是「覺」、「智」、「道」等,佛教用以指豁然開悟、如人睡醒、如日開朗的徹悟境界。

傳說禪宗五祖的首座弟子神秀有一首偈詩:「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按佛家修道證功的理論,這首偈詩是上乘的。可是,廚下的一位舂米僧慧能卻說:「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此偈詩更顯超脫高妙,勝過神秀一等。於是,五祖傳宗給慧能,是為六祖。

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原是悉達多太子,出家後,潛心修了六年苦行,變得蓬頭垢面,衣衫襤褸,瘦骨嶙峋,但仍未得道。他放棄了苦行,決意用明智的方法尋求真理。於是,他取食了村姑奉獻的乳糜,跳進清澈的尼連禪河中沐浴了疲憊的肢體。上岸後,身心清爽。他獨自來到一棵蓽缽羅樹下打坐。暮色降臨了,月色溶溶,樹蔭婆娑,萬籟無聲,悉達多太子端坐不動,凝神靜思。就在這五月的月圓之夜,他在樹下豁然開悟而成佛,從此,人們把蓽缽羅樹稱為菩提樹,佛教徒以「佛」尊稱其教主釋迦牟尼,「佛」,就是「覺者」之意,他具有超人的智慧和能力,具有一顆難得的菩提心。

其實,從哲學的意義上來說,並非只是「佛」有菩提心,世界上的一切「智者」、「覺者」都有他們的菩提心。

二千多年前的希臘人阿基米德,有一條定律:「浸在液體(或氣體)中的物體,受到一個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於物體所排開的流體(或氣體)的重量。」對於那些正在求得菩提的人們來說,這或許並不單是一條物理學原理?諺云:「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人不也在尋求一種向上的「浮力」嗎?

歐洲的一位大學者則說:「一個人,要想平安地到達生活的彼岸,這也許是可能的,只要他想平庸地度過此生。如果他沒有這平庸的念頭,那麼,他將要走向人生中最曲折的道路上來。因為在生活的海洋裡,海是不會平靜的。」他似乎在供那些尋求菩提的人作出選擇?

中國當代一位並不著名的作家則說:「迷津是迷津生髮的誘惑,偶像是偶像杜撰的崇拜。唯有不死的,是矛盾的長河,是絕對渾濁而相對清明的星群。」這或許給尋求菩提的人們又一種中國式的智慧的解答?

而費爾巴哈的話似乎使人有些喪氣:「信仰自由乃是一種極為次要而無內容的自由,因為這個自由不是別的,正是各人都可自願地做一個呆子的自由……」

耶穌則說:「如果一個人得到了全世界而失去了他的靈魂,這對他又有什麼好處呢?」

還有很多很多的「智者」、「覺者」說過許許多多富含哲理的名言,他們各有各的領悟,各有各的體會。也許,各人自有各人的菩提心吧?人的唯一的「佛」正是他自己,因為,人總是由自己去選擇自己的信仰,人總是由自己去確定菩提之路。

何必相強,佛奈人何?人各有理,其奈人何?故曰:各人自尋菩提路,各人自有菩提心!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