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計處日前公布六月分長期失業人口(失業超過一年以上)跌破八萬人,創三十二個月來新低,回到金融海嘯前水準。
官方說法是景氣復甦,企業聘用勞動力的意願提高。若是單從就業與失業數字比較,似乎景氣真的好轉了,不只長期失業率下滑,連一般失業率也降低,然而弔詭的是,主計處月初公布第一季缺工率創新高,頗值得玩味。
筆者認為,這是因勞動條件惡化,最明顯的是,非典型工作數量大增,從勞工收入來看,有兩百萬人月薪低於兩萬元,許多人的月薪雖然超過基本工資,卻是含加班費,多數以時薪計算的支援型服務業,領的是基本工資的時薪。
也就是說,企業能多聘人是因為找到降低薪資的方法,可用同樣的錢聘更多人,才讓失業數字下滑。
筆者認為,面對非典型就業人口增加,政府除了持續公布失業率,還應公布典型與非典型就業情況,並把收入未達基本工資(如打零工、日臨時工、兼職排班)等工作型態,算入準失業人口中,不能因有工作就當作非失業人口,若連路邊舉牌的每周上工兩天臨時工,都算入就業人口,會讓人質疑是在美化失業數字。
不可否認,景氣在政府不斷作多下,的確有復甦,但直接受惠者大都是高收入階層,中下階層雖因景氣復甦,而比較容易找到工作,卻是比金融海嘯前差很多的非典型就業,不少工作甚至連勉強溫飽都有困難。
所以,雖然職缺釋出較多失業率下降,缺工率卻上升,主因就在多數職缺都是低薪工作、勞動環境差,民眾並不一定願意低就,特別是社會新鮮人,因而有學者勸勉年輕人不要太計較薪水,學技能比薪水重要等。
可是,一個大學畢業生進入職場,多數只能領到19K到22K(中南部社會新鮮人的起薪已降到19K),每個月只休四天,還要具備各種專業證照,這種工作條件與環境,又看不到前景,怎能怪年輕人不肯屈就?為何不檢討開出荒謬絕倫工作條件的資方?
民眾不只要有工作,收入足以溫飽(基本工資僅微調百分之五點零三),還要工作得有尊嚴,在非典型工作與基本工資的職缺大幅增加的今天,失業率下滑似乎不值得慶幸,甚至不該過分樂觀解讀為景氣復甦,因為就業環境逐漸惡化,在可預見的未來很難翻轉,這才是台灣最大的隱憂。
盼望勞委會等相關單位能硬起來,管一管惡劣的台灣勞動環境,沾沾自喜數據,卻沒抓到問題核心,僅是美化政績,對民眾絲毫沒意義。
程軻(新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