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新生不足 勢必裁併廢校 衝擊國教 亦將產生蝴蝶效應 影響經濟及就業 應速謀解決之道
媒體報導,今年嘉義縣有十三所國小新生低於五人,其中三所只有一名新生,而且是老師苦勸家長讓孩子讀本地學校。

今年新生是二○○四出生,當年出生人口為二十一萬六千多人,問題的嚴重性已浮現,去年跌落到十六萬六千多人,問題會更嚴重,也就是說快則四年、慢則六年,台灣偏鄉地區的國民教育系統將面臨崩解,先是國小、接著是國中,對國民教育與教師聘用的衝擊,恐怕難以想像。
試想,一所國小即便每年還有一個學生入學,學校、老師或居民可以各種理由,要求維持學校運作,至少可有最低限額的老師;然而,當沒有新生入學時,只好廢校,老師轉任會直接衝擊新進教師的聘用,使流浪教師問題更惡化。
以教育部的立場,花大筆經費維持每年只有一名新生的國中小,根本不「划算」,特別是國家財政日漸拮据,再考慮到偏鄉經濟發展與就業困難,未來大規模廢校幾乎是必然之事。
廢校除了會造成流浪教師問題惡化,城鄉差距再擴大,更需要關心的是,廢校後的學校土地與建築如何利用。對於偏遠地區居民來說,學校不只是子女就學的地方,還是日常社交場所,也是避難中心,可是最多不過六年,偏鄉以國中小為社區發展中心的架構將崩解,屆時若無法填補,偏鄉可能更進一步沒落。
例如若政府單位將學校土地與建築出售,等於學校的附加功能全無,若遭風災或地震等天然災害,需要避難所時,由誰提供支援與資源?另外,不少偏鄉學校還充當鄰里活動中心,圖書館也對一般民眾開放,廢校後此類的社會功能該如何補強?
台灣的主政者(無論那一黨)判斷土地價值的方法,只有能否和全球資本市場聯結,能否對GDP等經濟數字有貢獻,因此,徵收農地為工業用地成了長期政策,結果造成農業凋零。
同樣的,偏遠地區因為生產力弱,政府未投資偏鄉地區基礎建設,導致經濟退縮,居民為了謀生只好到外地工作,具生育力的人口大量遷出,人口老化嚴峻,少子化也成了必然,更進一步惡化當地經濟,甚至動搖社區根本。
高教很快也會碰到同樣問題,今年大學報考與錄取人數僅相差一萬人,而今年新鮮人一九九三年出生,當年出生人口為三十二萬五千多人,但十年後只剩二十二萬七千人,也就是說再過十年,大學就會出現大規模倒閉潮,大學倒閉更複雜且嚴重,因為大學地點相對精華,且倚靠大學存在的經濟圈,養活的人口不在少數。
少子化衝擊教育,很快會在內需經濟及就業市場產生蝴蝶效應,造成新的就業問題,政府除了須重視,也應盡速謀解決之道。
神無月(台北市/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