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醫師,你自己也帶開水?」一位老病人,在藥局出口遇到我正要外出。
「對啊。」
「你們做醫師的人,也要帶開水?」老先生用調侃的語調。
「外出氣溫高,容易流汗脫水,醫師當然要多喝水啊。要不然天氣這麼熱,萬一中暑怎麼辦?」
「醫師也會中暑喔?」老先生繼續調侃我。
「只要體溫過高,超過身體可以負荷的程度,任何人都有可能中暑。」
「為什麼我們都有在喝水防範了,卻還會中暑呢?」這次老先生,改用正經的眼神問。
「只要體溫上升的速度太快,超過我們身體的臨界點,造成身體散熱的機轉失調,就會陷入中暑的惡性循環。例如長時間處於高溫、無風、又直接被太陽輻射熱照射的空地上─如田野空曠的地方,就很容易中暑。」
「這有什麼好怕的,我還不是這樣種田,種了一輩子都沒事?」
「這也是中暑的危險因子之一,忘了自己的年齡跟體能,已經跟年輕時不一樣了。」
「喔?」
「其實就算年輕人,在炎炎夏日時,也必須很小心,記得我在二十年前當兵報到的前一天,隊上有位阿兵哥,在下午野外長跑訓練時,因為中暑而死亡,真的很遺憾。」
「他感覺不到身體的痛苦嗎,為什麼不及時停止跑步呢?」
「因為當我們的身體,漸漸變熱以後,自己不太容易察覺,就像將活生生的青蛙放進冷水中,然後將水慢慢加熱,青蛙無法察覺,等到發現情形不妙,想要跳出去時,身體卻早已不聽使喚,只能任憑被煮熟了。」
「好可怕,為什麼我們人這麼聰明,卻會變成無法控制自己呢?」
「因為身體的神經細胞,一旦過熱時,它的運作會變得遲鈍、沒效率。」
「?」
「就好比一台電腦,當它的主機過熱時,就算給它跟平時一樣的工作量,但它的運算速度已經變慢,這時對它來講即是『超負荷』,到最後只能以『當機』收場。」
註:中暑是熱急症中最嚴重的一種,常發生在高溫、沒有風的環境。一般的症狀有皮膚乾燥,不出汗、體溫上升(高於攝氏四十度)、頭暈、嘔吐、腹瀉、臉色蒼白、潮紅、脈搏加快減弱、呼吸不順、中樞神經異常(躁動、迷糊、抽搐、昏迷)等。一旦有中暑徵候時,必須立刻停止運動,並移往陰涼處休息,再以吹風或冰涼方式降低體溫,接著應儘速送醫處理。
(作者為醫學博士、中山醫大附設醫院神經內科醫師 周希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