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貴報昨天社論「選舉打亂了認同問題」,我也想表達看法。
依照問卷統計,自一九九二年至今,台灣民眾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已由百分之二十六降到百分之五以下,主因是在過去二十年,李扁成功塑造了台灣主體性的氛圍,於是在兩岸間你是你、我是我的認知差異日益明顯,使得「中國人」概念已被扭曲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人」,一般民眾自然認為自己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況且不論本省外省人,大陸當局也將台灣民眾視為台灣同胞。
一般而言,政治認同包括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而兩者都以文化認同為基礎,主要因素可分為「原生因素」,如種族、語言、文字、血統、宗教、文化及生活方式等,與「建構因素」,如共同的歷史經驗、好惡、情感、利益與意願等,而在台灣的政治認同中,各族群間原生因素的共性甚強,此乃台灣社會穩定的重要原因。
而且,自上世紀七○年代以來,台灣政經發展成就不差,產生自豪感,及經由共同的歷史經驗(如退出聯合國與台美斷交衝擊等)所產生的自我認同感(建構因素),也日益增加。
此外,台灣民眾對大陸觀感不佳,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包括北京對台不放棄武力與外交圍堵,及共產主義的意識形態與共產黨專政等,此乃台灣人民耿耿於懷及難解的心結。
質言之,傳統的問卷方式無法完全符合台灣人民的選擇,因為,問卷中的中國人選項不但被扭曲,而且是以政治認同為主要考量,文化認同卻被抹煞。
筆者曾以政治大學「歐盟的兩岸政策」通識課近七十名同學做問卷調查,其中除台灣人、中國人傳統選項外,還加了「政治的台灣人,文化的中國人」選項,結果獲得百分之四十六最高認同,可見台灣大學生在認同方面的弔詭。
再者,依《遠見雜誌》前年七月的民調,約八成台灣的受訪民眾認同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約六成認同「兩岸民眾同屬中華民族」,可見台灣人民接受中華民族的程度極高,此乃因台灣民眾對「中華民族」的認知,較集中在歷史與文化層面,如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直至孫中山與蔣介石的所謂道統,仍是台灣可與大陸抗衡的精神武器之一。
總之,我們在認同問題上必須有創新,而政治的台灣人,文化的中國人,是可考慮的選項。
湯紹成(新北市/政大國關中心美歐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