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中國國務院本月將定調下半年的宏觀調控方向,可能變成「相對緊縮,定向寬鬆」,在穩健中鬆綁部分產業的政策控制。
《第一財經日報》報導,國務院本月將開常務會議,分析上半年經濟形勢並定調下半年政策思路,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也將舉行上半年經濟形勢分析會。
近日有關部會在本身的經濟學家座談會上,開始出現一種宏觀政策的新方向,就是「相對緊縮、定向寬鬆」。報導指出,這個新思路的意義是,在資本流入、外匯占款狀況依舊、通膨壓力依然存在的背景下,官方需要繼續緊縮市場資金的流動性,但在中小企業融資、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資金鏈及汽車產業等領域,則推動政策定向寬鬆。
一位北京政策諮詢人士說:「目前經濟運行中確實存在不確定性,政策需要調整以防出現大幅下滑。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貨幣政策應該進入穩定期和觀察期。」
宏觀調控之所以可能定向寬鬆的原因之一,是今年通貨膨脹的增速可能到頂。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與日商大和資本大中華首席經濟學家孫明春都認為,雖然六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可能再創歷史新高,但是今年高點,預期到時二月會降至百分之四以下,明年第二季更降到百分之三以下。
再者,人民銀行在最新發布的貨幣政策委員會第二季會議會後聲明中提到,通膨壓力仍處在高位,但與第一季及去年第四季會議聲明內容不同的是,人行拿掉「強調穩定價格總水平的宏觀調控任務」這句話,暗示穩定物價的急迫性可能降低。
事實上,在維持宏觀調控相對緊縮同時,上述官方諮詢人士及市場觀察家均指出,針對中國經濟的減速風險,北京當局其實已經推出定向寬鬆政策,例如對調降特定產品的進口關稅,以及開放地方政府的融資平台發行債券籌資等。
上述官方諮詢人士說:「國家不會再推出類似四萬億(兆)元這種經濟刺激計畫,而針對個別緊張領域裡的『定向寬鬆』政策。」
此外,人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在例會強調,要貫徹穩健貨幣政策,把握好政策節奏和力度,同時,要引導商業銀行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信貸支持,特別是對「三農」(農村、農業、農民)、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