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計處日昨公布企業缺工統計數字,截至今年二月底,工業及服務業缺工人數二十三萬五千人,較去年同月增加七萬兩千人,缺工率百分之三點三六,為十三年來新高;其中又以不動產業及支援服務業缺工率最高,後者主要為人力派遣、人力仲介等。
從缺工的狀況不難發現,主要缺的是勞力密集且專業的工作,如保全、排班工讀等等,也就是說,企業主明知道缺工,但卻不願意(或無法)提高工資招聘人力,勞力密集產業缺工創新高,代表勞動環境持續惡化,政府雖要求企業提高薪資或改善工作環境,但似乎沒有效果。
此外,雖然台北市政府對爆肝行業設定工時上限,但這些工作有部分是靠工時累積薪資,工作時數受限,企業被迫聘請更多員工填補,可能在統計數字上使缺工率下降,卻是減少原本工作者的工時(工資)的結果,形成「大家有飯吃,人人吃不飽」,或逼得這些人打第二份工,工時反而增加,使過勞問題更惡化。
缺工問題的嚴峻性,不是開放廉價外勞就能解決,雖然過去十多年,台灣對3D工作(骯髒、危險、困難)與家庭看護開放外勞,但工安意外不斷、工程品質堪憂,還有長照制度無法建立,成為短多長空。
如果服務業的低階工作,因工資過低缺工率過高,政府再度開放外勞來填補,而不是設法改善勞動環境問題,恐怕本國勞工權益會再受損害,而隱藏性失業與非典型就業,將會更惡化。
目前的政府的經濟模型採涓滴理論,認為照顧好財團企業,勞工就會受惠,但景氣雖然復甦,百姓卻無法受惠,反而非典型就業等問題惡化;勞工是國家生產力的根本,過去台灣經濟的驚人成就,靠的就是這些無名英雄,政府必須解決非典型就業、低工資,卻高工時、非法責任制等對勞工剝削的問題,否則經濟難大幅成長,勞工更難有感復甦。
仁言(新北市/勞動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