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雅雯台北報導】過去近視雷射手術必須用板層刀,在角膜上切開角膜瓣,現在發展出飛秒雷射,將無數雷射光點打在同一層角膜,一個個緊連的氣泡構成一個平面,可切出薄而精準的角膜瓣,最新一代的飛秒雷射,則將打雷射的時間縮短至十秒內,更降低雷射過程中高能量或氣泡移位造成的發炎,讓安全性更高。
開業雷射視力矯正中心院長丘子宏表示,雷射手術第一、也是最重要的步驟,就是製作角膜瓣,第二步驟則施打準分子雷射。以前用板層刀切角膜瓣時,需要切一定比例的厚度,因此角膜基質厚度不足者就無法使用;此外,人為切割的精準度也不如機器好,可能出現角膜瓣在手術過程中剝離、不完整等,導致術後視力損失、乾眼的併發症較高。
飛秒雷射則全程用電腦控制,可製出切面平滑且較薄的角膜瓣,丘子宏指出,切面愈平滑、術後視力恢復愈好;角膜瓣切的薄,也就能保留較厚的角膜基質層,一方面降低日後產生圓錐角膜病變,也讓需要切去較多角膜瓣的高度近視者,有機會使用雷射手術。
新一代的飛秒雷射除了既有的優點,更精細到改善角膜瓣的側邊切角,讓角膜瓣掀開後能更準確復位,雷射的速度也提升,從過去製角膜瓣平均需二十秒、現能縮短為十秒,丘子宏表示這樣一來,雷射與組織之間的氣泡密度增加,可讓角膜瓣更容易掀開;使用雷射能量也較低,氣泡不容易移位跑出來,降低發炎機率。
雷射手術雖不斷突破,不過目前仍有患者不適合,比如圓錐角膜患者、角膜受傷的結疤位在中間等,至於近視超過一千兩百度,即使新技術突破角膜厚度的限制,但術後效果往往不如預期,因此也不建議。
此外,丘子宏提醒術後保養也很重要,否則再漂亮的手術,都會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