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人大都是從「有」的角度出發,例如我的徒弟、我的金錢、我的人事。從有的角度看,只看到一半,因為「有」,是有限有量。我卻反過來「以無為有」,我沒有錢,大家就肯幫忙我;我沒有人手協助,大家就肯來為我助力。所以,因為我「無」,無反而無窮無盡,無量無邊。
對於憑著什麼理念,在台灣開創佛光山?星雲大師是這麼回答的。
星雲大師弘法六十年創辦十六所佛學院、培育僧才一千三百人、海內外七十幾個國家成立一百九十座寺院道場、千餘佛光分會,度化百萬信眾。如果你只看到這些數據,就只看到星雲大師表相的成就,並沒有看到他內在的精神。
大師真正有的應該是他的做人觀念和處事態度。如大師在《往事百語》裡,提及的「老二哲學」、「有情有義」、「心甘情願」、「皆大歡喜」、「要做義工的義工」、「要爭氣,不要生氣」、「忙,就是營養」等,都讓他及許許多多的人受益無窮。
這也就是為什麼大師沒受過正規教育、沒拿過一張正式文憑,卻創辦三所大學,頒過無數張畢業證書;大師不諳外語,卻走遍世界各地弘法,舉辦佛學講座;大師不擅長佛門梵唄,年輕時就組織青年歌詠隊,到現在人間音緣歌唱比賽已吸引二十幾國、六百餘人來參加。佛光山梵唄唱頌團更是從台灣唱到世界每一個角落;大師從不曾練過字,也不會寫書法,但他的「覺有情」墨跡展也巡迴世界各地。
(記者晨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