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百年筆陣--兩岸四地的政府與公共電視

馮建三 |2011.07.01
914觀看次
字級

陸客自由行開跑,意味兩岸四地之間的關係邁入新里程。但相較於人際自由往還,台灣、中國大陸、香港與澳門的傳媒交流,還是很低調,也不是兩岸政府的協談項目。

親身接觸固然有功,通過傳媒彼此溝通,同樣必要。目前,由於對岸政治體制,媒體對台報導大受侷限,台灣傳媒對大陸的呈現,質量也有所欠缺。某些媒體將大陸人當做財神爺:「六和夜市幾乎是陸客天下」;對立媒體的標題卻是「中國客自由行,小心跳機衝擊治安」。

這種現象很可惜,也值得思考,未來如何改進?

有一途徑,那就是四地共建,或各拿出一個電視頻道,政治協商後,在各地有線、衛星或網絡傳輸系統的最佳位置,露臉出台,方便彼此接收。那麼,這是什麼性質的「電視」?最好就是都能夠客觀反映現實的電視,公正理性。然而眾所周知,媒體財源依靠廣告或製播聽命政府,必有偏頗,很難代表社會全體。一旦否定這個提議,就只剩下「公共」電視,理論上屬於全民所有,實踐上比商業與政府控制的電視,更能接近民眾。

這樣的電視,澳門還沒有,該地「特區政府…處心積慮操控本地大眾傳媒…保護特定財團的既得利益…排除了公眾的監督及參與」。香港可能好些,目前一周有十五小時准公共電視節目可透過TVB等主流頻道播放,三、四年後可能轉型並擴大,擁有自己的頻道,港府也在考慮設立數億港幣的「社區廣播參與基金」,鼓勵社區組織製作電視及電台節目在港台頻道播放。大陸從二○○二年廣電總局下發《關於加強公共頻道管理工作的通知》後,各省大致均已建制完成「公共頻道」的建設,惟實踐成績讓人無法恭維。今年三月重慶衛視改版,剔除廣告而全部由財政撥款一點五億人民幣,號稱轉型作為公益頻道,但是否符合公共的要求?能不能持續或擴充至其他省市,都得再觀察。

台灣的公視早在一九八○年就由行政院長孫運璿提出,一九九八年上路,卻小而美不起來,二○○六年納入華視與客家台、原民台與宏觀台以後,固然還不能說大,卻已不再迷你。假使當時的民進黨政府,或是繼任的國民黨政府都能盡心盡力,這個下轄數個頻道的公視,應該會對台灣人影音圖文的福祉大有提升,對於大陸港澳,也會產生積極意義。

表面上交惡的藍綠政客,內裡對公視建設卻同樣不用心。眼前,公視的窘境不是日常內容遭致干預,而是原民台與宏觀台以自主為名,執意離異,華視雖有公共的頂戴,卻被迫完全遵照商業邏輯,面對願景不明及營運困境。公視空有公共之名,處境很是不堪:第四屆董監事應該在去年底屆滿,第五屆董監事隨之產生,卻因法制缺憾,藍綠無意解決,迄今聽任第四屆董監事擔綱!馬政府是在效法扁政府嗎?二○○四年底,阿扁提名監察院人事案遭杯葛後,不再提名,致使監察院空轉三年多,這個責任扁必須概括承擔。同理,如今公視第四屆被迫不尊重體制而延任,馬政府也得概括負責。

風風雨雨是暫時的,公共傳媒是永久的。盛夏若能運籌,九月立院開議時,馬政府就能解套,亡羊補牢產生第五屆公視董監事。然後,最好在選前推出各種政策,建設真正服膺社會需要的公共傳媒(包括廣播與互聯網等,公視可以作為先鋒),不但服務國人,也為通過電視與港澳大陸同胞交流,預作準備,示範公共電視的創建,需要政府介入,卻可以將政治力的不合理干預,減至最低。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