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中國大陸教育部門積極推動建教合作計畫,珠江三角洲的台商和香港企業對此態度截然不同,台商積極建立軟硬體設施,接受近二千名學生;香港企業則認為,培訓學生成為技工成本太大,不如向別的工廠「挖角」。
中國當局考量技職學校資源有限,不可能建立先進實習設備,讓學生與社會接軌,加上貧困學生不少,因此今年將推廣建教合作列為重點計畫。參與建教的廠商須給予學生合理報酬,並補貼他們的學習和生活費用。
珠江三角洲的台灣企業普遍認為,這是解決技工荒和穩定員工的最佳途徑,行動非常積極。台商陳衍宏表示,由於專業的技術人員養成困難,如果培訓一百個學生能夠有一個成為廠內技術骨幹,這次合作就成功了。
與台商相反,港企認為與學校聯手培訓學生的成本很高,港商李亞軍認為,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不是生產,無助提升工作效能,不如多聘用普通工人,或向其他廠商挖角。
促進這項計畫的台灣人林仙福分析,現階段珠三角企業的人事有諸多弊端,包括企業無法確定應聘者的身分真偽、應聘者持「坐這山、望那山」心態,只要其他企業待遇好,就立即跳槽,以及員工引薦同鄉,形成小圈圈,造成管理困難。
林仙福指出,企業參與建教合作的好處可解決上述問題,因為學生至少要在同一工廠待三年,才能拿到畢業證書,且管理上有學校老師參與,比從農村招募的工人紀律性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