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佛造像 呈現中土藝術美

觀璟 |2011.06.29
838觀看次
字級

【人間社記者觀璟綜合外電報導】位於北京的中國國家博物館改造擴建後,成為世界建築面積最大的博物館之一,有近五十個展廳,館藏品逾百萬件。其中,重要專題展─「古代佛造像藝術」,以佛造像藝術風格和雕刻手法的民族化為主題,呈現不同材質、不同地域的上百件佛造像文物精品,展期至今年底。

「古代佛造像藝術」展示西元五至十八世紀佛造像藝術的發展歷程,分為西域之風、中土氣質、藏傳佛教三個部分,展品有來自印度、尼泊爾、克什米爾等地的金銅古佛,中原地區的石刻和木雕造像,還有西藏、內蒙古、青海等地,風格迥異的藏傳佛教金銅造像,大多數是首次展出。

其中最特別的,是向山東省青州市博物館借展的石雕佛像之一,北魏時期(西元四世紀末至六世紀初)彩繪貼金石雕菩薩三尊立像。高一百三十四公分、寬九十二公分的佛像,於一九九四年在青州出土。

主尊為彩繪佛立像,頭略向前傾,頭後為蓮花式頭光,高肉髻,面部貼金,略帶微笑。內著僧祇支,外披褒衣博帶式袈裟。兩位脅侍菩薩以繒帶束髮,面相清秀,呈微笑狀。菩薩的帔帛下垂,略帶動感,下著彩繪長裙,裙結繫於腰部,裙擺重疊。這類帶有背屏的一佛二菩薩造像樣式,是青州地區北魏晚期到東魏時期的主要造像風格。

佛像造型 展現迥異藝術風格

佛造像源自於西元一世紀古印度西北部犍陀羅地區(今巴基斯坦北部和阿富汗東部),是古希臘造像藝術與古印度文明融合的藝術傑作。佛教傳入中國後,形成本土化的佛造像藝術體系,例如北魏秀骨清像、唐代雍容華貴、宋代典雅秀美等風格迥異的佛像,開創中國古代雕塑藝術輝煌的史頁。

來自印度、尼泊爾、克什米爾等地的金銅古佛,呈現各地不同的風貌,東北印度地區佛造像身材曲線流暢圓潤,薄衣貼體;克什米爾地區佛造像多以黃銅製作,並帶有鏤空狀的頭光和背光;尼泊爾佛造像多使用紅銅,表現佛像健朗的身軀。

從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江蘇南京栖霞山石窟等大批石窟寺被開鑿,受大型石窟造像的影響,石雕佛造像成為佛造像的主流。其中,山東青州、山西太原天龍山等地的石雕佛造像,超越模仿印度式佛造像,創造出本土化的中國式佛造像。

宋代以後盛行木雕佛造像,注重形象塑造,工藝精巧,其中,觀音造像由印度佛像的男相菩薩,轉變為慈祥的女相菩薩。木雕菩薩像突破了典籍儀軌的限制,呈現端莊含蓄、樸素無華的自然美。

藏傳佛像 明清融合漢傳技法

在十一世紀以前,藏傳佛教造像主要模仿印度、尼泊爾等地的藝術風格。十四世紀以後,西藏本土造像的藝術風格逐漸形成,十五至十六世紀達到藝術極致。十七世紀以後,藏傳佛教造像著重外表裝飾,造型規格化,但高僧造像以高超的寫實手法,具有較高的藝術造詣。

明清時期,宮廷造辦處製作大量藏傳佛教造像,吸收了漢傳佛教造像的技法和風格,注重表現造像含蓄、溫雅的神態,裝飾華麗,雕刻細緻,造型優美、工藝精湛,是漢藏融合的藝術傑作。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