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曾說:「天下雜誌的影響力,遠大於它的發行量。」
龍應台曾認為台灣在華文版圖上,出現了幾個別的地方都無法複製的品牌:雲門、誠
品和《天下雜誌》。因為,這三者不僅擁有專業,更有「精神的穿透力」,使得品牌能獨特與不墜。
在三十年前反對殷允芃創業的前教育部長鄭瑞城眼中,《天下雜誌》創辦人殷允芃,始終如一的善良、正派,嘴角的微笑透露出不信邪的精神,而她確實總是不信邪的「選擇一條不同的路」。
創刊時,《天下雜誌》秉持國父的墨寶「天下為公」的理念,展開了對美好社會的永無止息的嚮往與追求。隨著社會進展,在殷允芃與其團隊的努力下,三十年來不但衍生出現在的天下雜誌群,殷允芃更曾被《亞洲週刊》評選為亞洲最有力量的女人,甚至曾獲得有亞洲諾貝爾獎美譽的菲律賓「麥格塞塞獎」的殊榮,讚譽她「不僅對推動台灣經濟發展,有非常重要的貢獻,也建立了台灣的新聞專業標準」。
強調社會關懷與國際化的視野,《天下雜誌》從積極方式看待問題,經過思考分析後試著提出解決問題的方向,從而對政府的政策發生影響。例如山地原住民的兒童缺乏閱讀的環境,除了提供營養午餐也要提供閱讀環境。
身為媒體人,殷允芃真心相信,一個國家有沒有希望,和媒體的素養有非常大的關係,而媒體的關鍵,就在於人的素質。《天下雜誌》覺得淺碟子的媒體文化,無法培養國際視野;媒體其實是一個探照燈,一旦極少數異常現象被聚焦放大,其他絕大多數正常的部分就會被忽略;天下聚焦在積極報導「好的事務」上,當然有人喜歡也有人不喜歡,但是這就是他們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