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非檢查出有子宮肌瘤,就一定要積極治療,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主任劉偉民表示,如果沒有感覺不適、多半會建議再觀察;若已經有壓迫等症狀,目前的治療選擇,仍以手術切除為首選。
隨醫療科技進步,可視肌瘤的大小、位置、數量給予個人化手術建議,第一種是早期的開腹手術,傷口較大是缺點,但可以清除乾淨。第二種選擇就是透過腹腔鏡、子宮鏡、陰道手術進行肌瘤切除手術。
劉偉民表示,這類肌瘤切除手術,由於傷口小而成為許多女性的首選,但他認為醫師執行前必須講清楚,因為只能讓醫師看到子宮外表,摘除生長在子宮表淺的肌瘤,但隱藏在子宮肌肉層或黏膜下的肌瘤就無法輕易辨識。
因為沒有清乾淨,五年內有半數患者因為肌瘤復發而必須接受第二次手術,有兩成患者術後仍無法改善經血過多症狀。
此外,有些不想開刀的女性,會選擇磁振導航超音波來治療,原理是以磁振造影定位肌瘤位置,施以高效能聚焦超音波,使病灶組織壞死。
劉偉民指出,因為這項手術不用上麻藥,會讓一些患者較為安心,但此治療方式的條件限制很多,包括肌瘤必須小於八公分、腹部與骨盆沒有開過刀的疤痕、肌瘤位置必須在子宮前壁。因為超音波只能燒灼肌瘤中央,讓原本硬如石頭的肌瘤變軟、縮小,但肌瘤不會消失,因此臨床上患者的滿意度並不高。
多數患者抱持「子宮肌瘤無法根治」的想法,劉偉民分析,或許因為腹腔鏡手術成為治療主流,在無法清乾淨的情形下,患者以為手術後,肌瘤再長出來是必然的。
他研發出一種腹腔鏡子宮血管阻斷術,創新的觀念就是切斷子宮動脈對肌瘤供應的血液,因此搭配腹腔鏡肌瘤切除手術,可以維持小傷口,但降低復發率、也減少手術出血,因此他認為根治並非不可能。
他指出此手術方式也一再修改,過去微創手術多形容是腹腔鏡留下的三個小傷口,現在新觀念並不侷限於此,而可以直接利用四至六公分的單一傷口完成手術,同樣達到微創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