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南訊】暑假開始,你籌畫做些什麼?會想揮汗幫人蓋廁所嗎?三十八歲的李偉雄從十多年前就帶領年輕學子進入大陸等地偏遠鄉鎮,協助興建廁所、沼氣池等,他認為,過程也許艱難,卻是孩子一生永難忘的記憶。
新加坡籍的李偉雄目前是成大教育研究所博士生,兩年前到台灣,除了念書,也把自己多年在服務學習的經驗帶到成大,連續兩年都帶學生到雲南大理。學生的工作主要是協助當地居民興建環保廁所與沼氣池,前者給人使用、後者供家畜,讓糞便不汙染環境,反而能成為堆肥,並產生沼氣再利用,學生兩周的時間都住在當地農家,體驗當地的風土人情。
李偉雄說,十多年前他在新加坡的高中教書,當時學校裡老師都不願帶學生赴偏遠地區學習,只好自告奮勇,沒想到一帶就上癮,至今每年都會陪孩子下鄉。
他記得有一年帶隊至泰北,幫當地人蓋小型文物館,大家辛苦了二十多天,卻在離去的前一天牆倒了,必須打掉重建,孩子心情頓時低落,還有人忍不住哽咽,但當晚大家卻開始構思如何重建,分享心情,他認為,即使失敗,對孩子來說也是寶貴的學習經驗。
還有一名學生在下鄉後,有一天突然對他說「如果畢業後放自己一年假,老師會不會看不起我?」後來才知這位學生決定轉赴東帝汶,再學習一年才要決定未來的人生該如何走下去,李偉雄相信是不一樣的經驗,給了孩子重新思考的機會。
每次帶孩子下鄉,壓力都很大,物資又缺乏,李偉雄認為,要有熱情才能持續下去,但這是很不一樣的教育工作,願意繼續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