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用就對了
十五歲的詩人鄭愁予,從北平附近的煤礦坑遊覽回來後,在那一年寫下自己的第一首詩〈礦工〉。生於戰亂的年代,特殊的時空背景賦予他憂國憂民的胸懷,這首初試啼聲的作品,讓年少的鄭愁予開始有「 詩言志」的體會,進而步上詩人之路。
與其說年少的鄭愁予天賦異稟,不如說是他在詩裡找到抒發真我的管道,對詩產生熱情與堅持,才讓他一輩子投身於詩的道路。你發現自己的稟賦了嗎?有哪些事,是你非常喜歡,想要一直做下去的呢?
搞清楚弄明白
「秉」屬於會意字,字形是取象於單手持握著稻禾的樣子。許慎《說文解字》記載:「秉,禾束也。從又持禾。」後來,「秉」又延伸發展出用以表達執掌、掌握,或保有、持有的意思,例如:秉政、秉持。另外,「秉」還有依照、根據的概念,例如:秉公處理。
至於「稟」,上半部在更早的甲骨文和金文中都出現過,根據字形推論其本義,應該就是指貯存稻禾的倉庫,現今寫成「廩」(音ㄌㄧㄣˇ)這個字。古代在豐年之時貯存稻禾的用意,本來就是為了在發生天災或年歲不好的時候,可以開倉賑濟災民,以備不時之需,所以《說文解字》的解釋:「稟,賜穀也。」是有其道理的。
後來「稟」由「賜穀」這層含意又引申有「上對下」的「賦予」之意,以及「下對上」的「承受」之意。而由「下對上」的「承受」之意,又進一步發展為「下對上」的「報告」或「陳述」,例如:稟告、稟報。
「秉」、「稟」兩字由於讀音相同,字形又都出現「禾」這個偏旁,容易造成使用上的混淆。
若當動詞使用,「秉」通常表示實際掌握或持有的狀態;而「稟」則多表示下級對上級、晚輩對長輩的領受或說明。因此,「秉持」、「秉公處理」不得寫成稟持、稟公處理;而「稟明」、「天賦異稟」也不能寫成秉明、天賦異秉。
《古詩十九首》中的〈生年不滿百〉一詩提及:「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秉燭,即拿著燭火;至於俗語「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句話,可作「江山易改,稟性難移」,意思是:江河山岳會隨著歲月而產生變化,但一個人的本性卻是很難更改的。
(選錄自《每日二字‧這樣用就對了》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