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前五八六年),字子房,祖籍潁川城父(今安徽亳州市)人。祖父和父親都擔任過韓國的宰相,助劉邦建帝國,是漢王朝的開國元勛之一,與蕭何、韓信同為漢初三傑。
他十分懂得退隱之道,取得成功之後,封為漢「留侯」(留縣,為今日江蘇省徐州市沛縣東南)。自此藉口練習氣功,長期閉門不出,因而讓他幸運逃過了無謂的災難。後諡號「文成」,世人也尊稱他為「謀聖」。《史記》中有專門的一篇《留侯世家》,記錄他的生平。
關於張良的後代,優秀者頗多,包含其子張辟疆、東漢學者張超、蜀漢將領張翼等皆是。
傳說張良曾意外得到姜太公呂尚所著的《太公兵法》,從而成功襄助劉邦登上王位;而《史記》則說授書給張良是仙人黃石公,即有名的「圯橋三敬履」與「孺子可教」的故事。
張良十分講義氣,曾經救過殺人犯項伯,項伯也知恩圖報,劉邦封為巴王時,張良懇請項伯向項羽求情,因而改封劉邦為漢中王(亦稱漢王);又於「鴻門宴」時,除了樊噲協助劉邦逃脫,也因有項伯緩頰,才救了劉邦一命;而當韓國被秦國滅掉後,張良不惜散盡家財求得一大力士相助,伏擊行刺秦始皇於博浪沙,雖未成功,其義氣可證。
張良的事蹟,最出名的是謀略,劉邦受困於滎陽城時,他以計策挑撥項羽與范增之間的互信,致使范增求去,項羽自此失去最佳謀臣;當劉邦毀信突擊項羽,但遭反擊而產生危機時,張良提議拉攏他力(韓信、彭越)等,形成包圍之勢,最終消滅項羽。
在擊敗項羽後,婁敬建議劉邦建都長安,但遭群臣反對,張良則認為長安條件比洛陽好,劉邦最後決定採張良之言建都長安。後來七國之亂時,朝廷軍正好依照張良規畫,沿著長安順流而下,進攻關東。
他另一謀略是解除繼承危機。漢高祖寵愛戚夫人,欲改立戚夫人之子為太子,皇后呂雉向張良求教如何保住太子劉盈,後依張良計,請出四位名高德重的長者「商山四皓」共勸劉邦,才打消高祖廢立之意。
漢朝建立後,劉邦稱讚張良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史記‧高祖本紀》),故後世常引「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來稱讚傑出軍師。坊間亦有俗諺:「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來讚歎張良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