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台北電影節,即將從二十四日開始,展開為期三周的影展及相關活動。今年的電影節,依例特選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一百多部電影作品,這裡介紹十部適合「親子共賞」的精采片單,讓全家人一同進戲院感受一下電影的魅力。
《畫出你自己》(Draw Yourself)
這是一部法國導演所拍攝的紀錄片,全片幾乎沒有對白。導演到世界各地拍攝各個國家、民族的小朋友,請他們在一塊透明的玻璃板上塗鴉,畫出他們眼中的自己。
有趣的是,每個小朋友畫的內容都天馬行空,導演甚至還把他們的畫做成了動畫,讓動畫與紀錄片的影像交錯呈現,配上活潑動聽的音樂,肯定是親子間一次難得的電影經驗。
《國防大機密》(The 39 Steps)
希區考克被喻為「緊張大師」,這部他在英國時期的經典,卻是浪漫幽默與懸疑兼俱。男主角理查前往音樂廳觀賞節目,表演被槍聲打斷,他帶了神祕女子安娜回家,隔天竟發現安娜死了,只留下一個國防大機密讓他一頭霧水,於是理查得替自己洗刷殺人罪名,還要解救整個英國。
《吾土吾民》
這部一九七五年的老國片,當年還獲得了金馬獎的最佳影片,李行導演,鄧光榮、秦漢、林鳳嬌合演,是部描寫日據時代,被欺壓的中國人民如何群起對抗的政策性電影。
今年台北電影節為紀念三月甫逝世的鄧光榮,特別選映這部作品,除了紀念影人,更有機會讓小朋友看看爸媽小時候的偶像與電影,別有一番風味。
《荷索之3D祕境夢遊》
這是由德國電影大師荷索拍攝的一部紀錄片,他受法國文化部之邀,赴南法拍攝現有人類文明史上所發現最早的洞穴壁畫──距今三萬多年前的遺跡。
在他的3D鏡頭下,壁畫栩栩如生,讓觀眾邊看邊想伸手觸摸的影像奇觀,也成了輔助觀眾見證歷史的必要工具。
《我的拼湊家庭》
這是一部很「台」的電影!描寫一個由奶奶帶大的青年,他與父親聚少離多,充滿隔閡;又眼見伯叔親戚們之間互相推諉爭功,卻沒幾個人真心地關心這個心有千千結的阿嬤。
這是一個從隔代教養出發,細膩觀察標準台灣大家族的複雜親情故事,像是你我身邊都認識的人所發生的事情一樣,簡單而動人。
《被遺忘的時光》
這是一部關懷失智老人的紀錄片,溫馨幽默、笑中帶淚,讓觀眾用不同的角度去重新看待失智老人,以及他身邊辛苦的家人們。
《疼惜天地》+《兩地》
兩部台灣紀錄片,各有發人深省之處。《疼惜天地》拍拾荒者人生,但這位拾荒者不把這份工作視做苦差事,反而從中開發出積極健康的觀念,甚至還以此創作出藝術品;《兩地》則是介紹著名作家林海音的紀錄片,她除了著作等身,同時也藉在報社副刊擔任主編之職,提拔了許多重要的台灣本土作家。
《音為愛》(Suckseed)
三個在音樂上沒什麼才華,卻因為想認識朋友而組成樂團的高中生,如何在音樂、友情與戀愛的難題衝突之下,彼此鼓勵成長的喜劇片。電影裡有豐富的音樂元素,有時還有泰國著名歌手忽然走進鏡頭,像MV一樣搞笑伴唱,非常有趣!。
《皮克青春》(Pick the Youth)
這部片讓我們看看台灣本土創作的青春音樂片。融合青春成長與世代衝突的台灣味題材,故事描寫學古典樂的阿森,意外碰上玩搖滾樂的校園夥伴,不經意擦出音樂與友情的火花,卻遭到阿公、父親兩代醫生的反對。阿森究竟該選擇被體制馴服,還是堅持理想?
《我行我路》(I Know Where I'm Going)
這部一九四五年的老片,讓人看得到許多後世好萊塢電影劇情架構的最早範本,也看得到過去的電影人如何做出另類的「電影特效」!
一個準備選擇遠嫁到蘇格蘭小島的女人,卻因為天氣的重重阻撓,一直沒法順利到達未婚夫的島上,然後又意外碰上一個其實更適合她的男子,她究竟該不該逆轉計畫,順著天意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