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祖翔台北報導】昨天(六月十四日)是世界捐血日,為紀念發現血型A、B、O 而榮獲諾貝爾醫學獎的Karl Landsteiner博士,台灣血液基金會等民間團體,共同將血友病使用藥劑「第八及第九凝血因子」,捐贈國際血友病聯盟,分配給國際貧困的病友使用。剛滿十七歲的木柵高工學生也和資深捐血人做交接,象徵「讓愛延續」。
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醫師陳恆德表示,非洲等十四國偏遠地區的居民,急需使用白血病藥劑,但礙於經濟因素,非但買不起、也擔心買到品質不好的藥劑,而這次捐贈的國內自製凝血因子,共六千一百一十一瓶,捐血一袋即可以救「全世界任何人」一命,讓捐血更具意義。
捐血在台灣已不只是個人傳播愛的行為,擔任捐血義工也是一項潮流。
義工藍高玉雲說,當義工的原因是適時給予引導、安撫,可以讓捐血人感到被關懷,覺得做好事是正確的。她還觀察到,很多大學生喜歡把生日定為捐血日,期待自己能用救人的心意慶祝生日,這是他們每年最期待的日子。
藍高玉雲熱愛服務,也熱中捐血,捐血超過十四年、有兩百四十次捐血經驗的她認為,捐血最大的受益人是自己,不僅促進新陳代謝,常捐血的人也會特別重視飲食和生活作息,因為熬夜、血壓不正常的人都不能捐。
電子業員工王大柱當義工才六年,也捐血超過七百次,他說:「曾經因為釣魚,差點被瘋狗浪捲走,之後就開始當義工、捐血,希望這條命能拿來做有意義的事。」他最快樂的時刻就是為有愛心的捐血人服務。
而年輕人和上班族也愛捐血,新店高中的學生把捐血當作成年禮,木柵高工的學生認為又多一種方式可以助人,覺得很興奮,其他如同濟會、獅子會、扶輪社等都是捐血超過十年的團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