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李存信這人嗎?他在世界是一名傳奇的芭蕾舞者,在中國卻是一個禁忌的名字。
想知道他的故事可選擇看書:芭蕾舞舞星李存信的自傳《毛澤東時代的最後舞者》,在澳洲蟬聯暢銷榜十八個月,獲澳洲年度圖書、尼爾森圖書獎以及美國克里斯多福獎,銷售超過二十個國家,台灣由時報出版發行中文版;或選擇看電影:《末代舞者Mao’s Last Dancer》,改編自李存信的這部自傳,下周將在台上映,本片至今仍沒有機會在中國公開播映。
真實的故事
李存信一九六一年出生於青島郊區的人民公社,家中共七個兄弟,一九七二年文化大革命期間大哥被送到西藏勞動,存信幸運的因老師的提拔被選上至首都北京習舞,後來進入中央五七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深造。
一九七九年,成為中美建交後首批藝術留學生,他深受西方文化衝擊,與美國女孩伊莉莎白陷入熱戀,選擇為愛結婚不回中國,遭中國大使館軟禁二十一小時,鬧出「叛逃」風波上了世界媒體,驚動時任副總統的老布希出面與鄧小平斡旋,重獲自由的他,從此十年有家歸不得。
他在休士頓芭蕾舞台綻放光芒,擔任更多主角,也經歷離婚、再婚與女兒失聰的人生起伏,曾被紐約時報評為世界十大芭蕾舞巨星。他在三十八歲高掛舞鞋後,伏案寫下奮鬥歷程,成為暢銷作家,同時也成功轉型為股票經紀人,因在藝術與商業的傑出表現,二○○九年獲澳洲天主教大學(ACU)頒榮譽博士學位,目前與妻兒定居澳洲。
存信的自傳文筆平實溫馨,處世樂觀善良,不僅成為中學生必讀的英文教材,更被畫成繪本,讓《鋼琴師》的製片公司買下版權,拍成動人的電影《末代舞者》。
他的故事鼓舞了無數築夢者,給人們追求自由、希望、夢想的勇氣與力量。
紮實的幕後團隊
《手札情緣》《鋼琴師》奧斯卡金獎編劇強恩索狄(Jan Sardi)深受本書內容感動,決心拍攝這部電影。他用簡潔有力的文字,忠於原著地呈現原著動人的篇章,橫跨東西方不同時空背景,改編成好看的電影,讓觀眾與主角一同踏上習舞、演舞,現實人生與舞台人生都值得一看的精采旅程。
導演貝勒斯福說:「主角除了要是首席芭蕾舞者外,必須要融合俊美外貌、流利的中英文能力、精湛的演技,才能令人信服,很幸運地,我們在英國皇家芭蕾舞團找到了才華洋溢的曹馳。」
曹馳出生於一個藝術之家,自童年開始學習芭蕾。在北京舞蹈學院習舞期間,他參加了一九九三年的瑞士洛桑國際芭蕾舞比賽並獲獎,被譽為「東方芭蕾王子」。隔年赴英國皇家芭蕾舞蹈學校深造,並效力於英國伯明翰皇家芭蕾舞團,二○○二年晉升首席舞者,曾在二○一○年隨舞團來台灣演出,令人印象深刻。
他與李存信有著相似的人生際遇,十五歲離家到英國,留在英國還是回國,也是一個兩難的抉擇。年紀輕輕語言不通,就得在西方世界獨立生活,不斷的在挑戰中走出自我,對劇中角色能感同身受。
飾青年、童年李存信的郭承武、黃文彬,一是來自北京的澳洲國家芭蕾舞團年輕舞者,一是第一次參與電影演出的北京兒童體操選手,有舞蹈底子,演出都不生澀,舞出許多美麗的樂章,也流露真切的情感、動人的魅力,正是一顆顆閃亮的東方明珠。
值得一提的,還有飾爹的王雙寶,二○○二年以《巴爾札克與小裁縫》有了國際知名度,主演令我印象深刻的《盲井》,還榮獲曼谷電影節最佳男主角。
飾娘的陳沖,短短幾幕戲都極搶眼,東北苦哈哈的粗壯中年婦人,對農事的操勞、圍炕上煮出番薯和一盤酸白菜,要養活一家子男人的堅韌剽悍、兒子遠離娘懷,不捨,卻又興奮又驕傲的多種滋味…不愧是影后!
她說:「我很年輕就到美國念書,雖然有了生活的新契機,卻揮不去濃濃的鄉愁。當時中國政府視出國為一種叛逃,讓我不解,也很難受,尤其是當自己無法確定是否可回國,是件很痛苦的事。這部片有趣的地方,是描寫人有時必須為了熱忱,付出代價。」這是另一種共鳴!
饗宴般的觀影過程
片子一開始是存信踏出休士頓機場,幾位在他未來生命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角色依次露臉,飾演休士頓芭蕾舞團藝術總監布魯斯格林伍德,舉手投足都神似我們熟悉的舞蹈大師,夾在舞者出身的演員中擔任舞團領導,極具說服力。
攝影特寫幾個符號:毛澤東胸針、紅領帶、不太合身的西裝、睜大好奇的眼神、單字化的英文能力、不離身的英漢字典、家人舊相片……是故事開展的伏筆。
片中絕美的舞蹈鏡頭,無論是啟蒙恩師給存信紐耶瑞夫的錄影帶、與伊莉莎白舞蹈教室初識的雙人以舞搭訕、《唐吉軻德》、《天鵝湖》片段以及一九八六年休士頓華頓劇院《春之祭 The Rite of Spring》與父母台上重逢的經典舞碼、回到山東老家在家門口穿著皮鞋為陳老師舞的一段……,好看好看真好看!
六四在中國曾是個禁忌的數字,六月底英國皇家芭雷舞團將正好來台演出英倫經典的芭蕾舞碼,今天以這部電影彰顯「政治是一時的,美好的藝術才能永垂不朽」正是時候,喜歡芭蕾的讀者不要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