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考試分發入學放榜,錄取率達百分之九十點九三,再創新高;雖然高等教育從菁英化走向普及化,是國際潮流與必然趨勢,但廣設大學、頻增科系後,台灣社會進步了嗎?或反而製造出更多問題?
相對於高錄取率,大學門檻也愈來愈低了,今年有不少學校為了避免錄取分數過低,採取加權計分,但換算原始分數,竟然出現平均每科只要十六分就可上大學。
這就值得探討了,當國內大學「數量」快速擴張後,教學、學生的「品質」是否同步提升?還是「徒有大學之名,卻無大學之實」?此外,各行各業中像「流浪教師」的例子不勝枚舉,很多大學生甚至碩士、博士,甫踏出學校就失業,不僅自己氣餒,也造成家庭困擾和社會問題。
我不禁要問,教育的量提高了,但台灣的就業、創業機會有增加嗎?學生的競爭力有成長嗎?很多人畢業後懊悔在大學玩了四年,也不知道大學教育為他們帶來了什麼,卻有龐大的助學貸款負擔,但有文憑又不一定找得到工作,不知該如何是好,這不是很明顯地告訴我們,高錄取率、低分上榜只是在製造「漂亮的文憑」和「顯赫的學歷」。
面對國際激烈競爭和對岸強力挖角,大學教育政策應該更務實、具體地「許學子們一個未來」,必須設法讓台灣的大學更有競爭力、讓學子更進步,而在國際上能和其他國家一較高下,而不是小處著眼於國內競爭和學校經營成效等。
小小的台灣島卻有了一百六十多所大學,廣設大學真的為台灣帶來活水嗎?看到一年比一年驚悚的「低分噩夢」,我想「高錄取率神話」是紙糊的,一戳就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