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又稱一心,指心念活動的最短時間。佛教諸經論中,也以一剎那、六十剎那,或九十剎那等,稱為一念。佛經中常有「一念信解」,意指一次聽聞佛法便開悟;或天台宗的觀法「一念三千」,是指在我們日常的一念中,三千諸法同時具足的意思。這「一念」,有真有妄、有善有惡。若凡夫對於外在種種現象所起的念想,生生滅滅,稱為妄念;若能遠離因六根對外境而產生的種種不正思維,那麼此念是真淨明妙、通徹無礙,即是如來的正智之念。
佛教談修行,主要是修這顆時常「妄想紛飛」的心。所謂「心如工畫師」,能畫天堂也能造就地獄。一念善心起,小則可以累功積德、造福修慧,大則發心立願救度眾生;若惡心起,或為非作歹,引來牢獄之災,大則發動戰爭,生靈塗炭。
可見起心動念不同,其結果實是天壤之別。故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由於菩薩深知因果的道理,能洞察先機(在因地下功夫),常善護自己的起心動念,自然不會召感惡果;凡夫眾生因為智慧不夠,無法如實的觀察到真相,以致昧於因果、造作惡業仍不自知,一旦惡報降臨,遭受種種苦報時才後悔莫及。
一如當今社會許多犯罪事件,不就在一念惡心與貪瞋痴、妒嫉相應,而鑄下大禍?因此,修行要從當下的一念著手,如何善用每一個念頭,讓生命變得更有意義?唯有透過深沉的思維、反省的智慧,成為有自制力、有先見之明的人,念念與清淨的佛心相應,那便是「即心即佛」了!是以《六祖壇經》提到:「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
故知「一念之差」將招來嚴重的後果,或導致前功盡棄的結局,因此祖師們常告誡:「成凡成聖,但在一念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