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黃浦江第一道彎河面上,平底砂石船緩慢行駛,遠處天際白雲
朵朵,松浦大橋的英姿像一道飛虹延伸到浦東的那一頭。這裡是閔行區馬橋鎮的彭渡區,傳說中八仙過海之一的韓湘子曾在此地蓋了一大片宅院,古名「韓倉」。關於仙人仙跡的許多故事,在一代代人之間口耳相傳。
二十年前彭渡還是一個江邊的小農村,農民以畜養雞鴨豬維生,民間流行一段順口溜說:「春眠不覺曉,處處聞豬叫,夜來殺豬聲,不知死多少。」但彭渡同時也是上海市民飲用水的取水口、第三自來水廠的所在地,可以想像每天大量排入黃浦江的髒汙廢物,會影響下游多少人的健康。因此當地一位書記發起了一場讓彭浦改頭換面的革命,他說服三千多位居民遷離,逐漸唱響黃浦江源頭水文化的主調,發展出占地四百畝的原生態林園區。
當時正逢大陸改革開放風起雲湧,很多地方的古橋老樹也被迫為城市建設讓路,紛紛遭到拆毀砍伐,於是彭渡又從江浙兩地搜集購買了古橋三十六座,最老的一座有六百年歷史,在原本的水道上一一重新組合搭建,讓這些原本面臨廢棄的古橋,重新獲得生命,在水文化的基礎上彈奏出橋文化的樂章。而數百棵大樹也在這裡安頓下來,除了老壽星是一棵千歲香樟樹,園區裡還有各色銀杏、紫藤、桂花……與古色古香的古橋相輝映。
如今這裡有「上海香格里拉」的稱號,正式名字則是上海「韓湘水博園」。
初春時節,垂柳勃發新芽,路邊野草按耐不住生命的悸動,以繽紛花朵向遊人熱情招呼。
漫步韓湘水博園,探尋一座座古橋的故事。
在傳統江南水鄉,橋不僅是基本交通設施,更是建築與美學的重要元素,尤其具備文化上的象徵意義。例如古來形容大善人,多半會說他經常修橋鋪路;形容人背信忘義,就說他過河拆橋;形容老死不相往來,就說橋歸橋路歸路。
韓湘水博園裡許多的橋名都隱藏著人們的祈願與祝福,例如龍鳳橋、雙福橋、平安橋、泰順橋、感恩橋,也有一些橋的名字詩情畫意,例如香徑橋、吟春橋、新月橋等。其中一座萬金橋,又名狀元橋,寓意狀元及第,走過這座橋就能名利雙收,腰纏萬金。
還有一座緣通橋,相傳以前有一位財主,富甲一方,但是人緣不太好,自己做壽、兒子結婚、孫子滿月,鄰里鄉親都不去捧場,原因是他對鄉里的公益活動不熱心,更不願意捐錢。後來他到廟裡拜佛,向一位高僧請教,高僧送了他幾個字:「緣不通,財不發,族不旺,命不福。」回到家裡他想了幾夜,決定修一座橋,命名為緣通橋,橋修好之後他和鄉鄰的關係大大改善,家族也更興旺發達了。
這裡還有優美迤邐的廊橋,長廊連接幾座古橋,避風躲雨、閒情賞景,既實用又浪漫。中間點綴八角形涼亭,飛檐翹角、黑瓦紅廊,更是建築藝術中的精品。
從汙穢髒亂之地到黃浦江畔古橋博物館,幾千年的歷史在這裡沉澱,生態的美麗與和諧在這裡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