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尚名「望」,字「子牙」,其先祖本姜姓,在舜帝時就是貴族,還輔佐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呂(今河南南陽),故又名「呂尚」。七十歲以前還一事無成,最後竟成為齊國之王,周文王去世後,周武王也尊稱他為「尚父」、「師尚父」,活到一百多歲。一生事蹟若在現代,也會被《人間福報》刊在奇人妙事版面吧!
他是中國古代一位影響深遠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司馬遷評價姜子牙,說他是權謀和軍事的鼻祖。《封神演義》把他說成是管天下所有神的神了,被奉為「太公在此,百無禁忌」的護佑神靈,成為驅邪扶正的偶像了。這些雖然超出了歷史的真實,但卻反映出姜太公在人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姜子牙家族,到他這一代已沒落,為了生存,他做過不少職業,包括殺豬宰牛的屠夫、做小生意的商人等;但他最出色的本領是「口才」,也許姜子牙一直懷念自己祖先的光榮,所以在窮困的生涯中,仍學了不少治國安邦的謀略,而且貧困生活鍛鍊了他察言觀色的能力,讓他練達世情,所以才有了《封神演義》加演《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戲碼出現。
周文王死後,周武王仍以姜子牙為師,想成就霸業,大會八百位諸侯,共商討伐商紂王。姜子牙建議武王等待最佳時機才出兵,並在起兵之前占得不吉利的龜兆時,他仍然力排眾議,讓武王下定決心進軍,故有牧野這關鍵的戰役,果然在西元前一○四六年大敗商軍於牧野。
《詩經‧大雅‧大明》中稱許此事:「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騵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朝清明。」因輔佐武王滅商立周有功,同時為了討伐東夷,姜子牙被分封於齊(今山東),是齊國始祖,諡號「齊太公」。
撇開所有的讚譽不談,單單就姜太公本人毫不動搖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信念,這一份精神力就值得後人仿效,所謂「有志不嫌年高」,他是「使老者奮」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