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東璟 圖/華映娛樂
生命一直在演化,不同世代都有各自的挑戰和功課,只是人易受環
境和習慣的制約,固守自身的經驗和價值取向,把下一代經營生活的手法,當成是一種離經叛道、背棄正確價值觀的行為。
馬來西亞電影《天天好天》從兩位住在鄉下安養院的老人開始演繹,他們互相誇耀自己的兒女在事業上多麼有成就、對自己多麼孝順,但是,當其中一位老人跑去吉隆坡探視子女時,「殘酷的真相」卻一步步被揭露。
本來嫁給銀行家,而整天遊山玩水的女兒,其實已經離婚,變成在旅行社擔任導遊工作。而原本在金融業上班的兒子,也已在金融海嘯中被裁員,現在擔任外拍攝影師,穿著桃紅色的「奇裝異服」幫客戶拍照。老父親乍見此景,不免憂心忡忡,並且憤怒的說:「你們為什麼騙我?」「為什麼正當穩定的工作不做?偏偏去做一些奇奇怪怪的行業?」
荒謬的競爭
更殘酷的事實,是另一位經常跟他競爭誰的子女比較孝順的老人,其實沒有結過婚,只是拿到了一位國小教師的名片,就在安養院裡到處炫耀騙人說是他的兒子,在老人家的觀念裡,有一個當老師的兒子,就「贏」過其他老人的子女了。
一個多麼荒謬的競爭意識,卻是那麼真實地存在一群老人家的心中。不過,隨著老先生前往吉隆坡,住在女兒家,照顧孫女,透過一連串跟兒孫、老師、朋友的互動之後,他漸漸接受那些被揭露出來的真相,轉化了心境,接納既有的事實。如:捨下對離婚女兒的擔憂,改變為「一個人的生活也很好」的價值觀;不再對兒子奇裝異服的批判,改變為「這是新潮前衛的服飾」的欣賞角度;放下對孫女打電動的憂慮不安,改變為「這是現代人的玩具,阿公陪妳一起玩遊戲」的念頭。
轉念的重要
《天天好天》傳達給觀眾的觀念是,當自己的意識轉變,不再堅持傳統價值觀一定是好的、是正確時,眼中所見到的外在人事物也就跟著起變化。無論晴天或雨天,天天都是好天,只要心念一轉,接受真實的自己,原本煩躁不安、憤怒抱怨的情緒就會被釋放,獲得心境的清涼與平靜,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也會變得更和諧。
每一個生命在一個時代,都有自己所要面對的課題,上一代覺得重要的核心價值,到了下一代可能就轉變成傳統的包袱,試著去欣賞下一代的變化和美學,人類文明或家族互動才會和諧。如果人類死守前人的價值觀不放,那麼,現在的我們,可能還在用毛筆或文言文溝通,甚至堅持要用手寫稿、寫信,棄電腦和網路的便利於不顧,這樣一來,人類文明就會陷入停滯而裹足不前。
上一代有上一代的美學風華,新生代也有新的進步和創意,《天天好天》透過家族成員的互動,呈現親情的疏離和敵對的情緒,告訴我們「轉念」的重要。
期盼讀者們都能受到劇情的感動,捨棄負面的批判語彙,選擇以正向的言詞和心念,跟家人交流互動,表達內心真誠的愛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