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發展的兒童友善醫療環境,除了營造環境空間,還有一個角色很重要,那就是兒童醫療輔導師(child life specialist),瑞信兒童醫療基金會執行長、台大醫院小兒胸腔加護醫學科主任呂立表示,這個專業人員知悉醫療過程,又能在陪伴過程中,處理病童與家屬的情緒,使其得以正向態度面對治療、預防就醫造成的心理創傷。
這門專業在國內尚未發展,只有少數醫院讓藝術治療師兼任類似的角色,瑞信基金會今年將踏出這一步,贊助三名藝術治療師學費,到美國的醫院進修三個月,待拿到正式的兒童醫療輔導師證書後,回台就能成為種子教師、發展教材,讓國內兒科環境的「軟體」注入新意。
以往國內醫療環境並不注重兒童的心理諮商,台中榮總緩和醫療中心藝術治療師林曉蘋表示,以藝術治療來說,在國內仍算是相當新的一門專業,以往在醫療體系中多用於安寧病房,她則是在無心插柳的情形下,這四年轉換藝術治療師的角色,對長期住院的兒科癌症與重症病童,從事類似兒童醫療輔導師的工作。
在林曉蘋的經驗中,這樣的工作有兩大性質:第一是對病童情緒有緩解性,透過床邊服務的方式,讓癌症病童利用創作、遊戲或表達要做些什麼活動,讓他們不會因長期往返醫院而造成情緒的問題,甚至與人互動上出現社會退縮。
第二則是對病童家長有支持性,她指出許多家長只關注孩子生理的治療,為了孩子好、更限制孩子所有的活動,這樣的結果是孩子與家長都很累,甚至相處上也容易產生衝突,因此會給家長一些機會教育、引導親子互動。
這個人性化照顧的做法,受到病童家庭的肯定,然而由於健保沒有提供這項給付,林曉蘋表示,院方之前透過院內的專戶來吸收,去年起則由瑞信基金會提供補助,讓這項服務得以持續。台大醫院也在瑞信補助下,開始找藝術治療師進行這類服務。
不過林曉蘋表示,藝術治療師與兒童醫療輔導師有其不同角色分工,目前因應環境需要,讓兩者角色有點混淆,但是在兒科看到有此需求、也看到輔導的成果,樂見國內有朝一日能引入兒童醫療輔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