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台灣鬧水荒,政府鼓勵大家節約用水,並將農業用水移作他用,實施限水措施,但成效有限,開發水資源已是當務之急,而忽視河川上游的伏流水值得重視。
河川上游伏流水是潛伏在河川上游卵礫石粗砂層中,緩慢流動的地下水,台灣地形與河川特性是形成河川伏流水最好的環境,因為上游山區河段坡度陡,洪水期流速快,沉積粗質地的地層,而細質地的泥砂移到下游沉積,因此上游河床形成豐厚透水性良好的蓄水層。
台灣除了已築水庫的河川,未入平地的上游河段均隱藏豐富的伏流水,旱季河川雖已乾枯,但上游山林集水區,仍有旱季基流量,流經透水性良好的河床,逐漸滲入地層形成伏流水,基流量通常在每秒一到五立方公尺(每秒一立方公尺等於每天八萬六千四百立方公尺水量)。
由於水量潛伏在河床下,而且過去開發的伏流水,都在河川中下游中質地地層,經一段時間表層沉積泥沙,而減低入滲能量,或因採砂石河床下降,導致聚水管裸露或沖毀而失效,因此一直被水利界忽視。
台糖公司在日治時期,為屏東萬隆及大←營農場蔗田灌溉,在林邊溪上游來義溪及力力溪山區河床,各設置伏流水取水設備(地下堰及聚水暗渠),雖已九十年,但除非長期苦旱,否則仍有水可引用,一般伏流水源較河川地面水,取水時間可延長三到四個月。
建設水庫有淤積、洪水期水質汙濁,及下游河川因欠泥砂沉積,河床下降潮水上溯的問題;如果鑿井抽取地下水,將會產生地下水位遞降,地層下陷海水入侵地下水等問題。
而伏流水的開發成本及建設時間,較建設水庫低且快,而且水質優良,洪水季不用沉砂及水處理設備,無上游淹沒區及下游潰堤之慮,對環境衝擊甚小,引水設備均埋設在河川下,對河川流量流速無影響,可謂台灣最經濟穩定可靠的水資源。
希望水利單位重視此一水資源,積極開發以解決旱季用水困境。
李昭順(台南市/退休水利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