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散用水 工業與民生設廢水回收使用系統 建淡水處理廠 加強節水教育 抗旱根本之道
全台拉缺水警報,馬總統昨天召開抗旱會議,討論節水、抗旱等事項,雖名稱未拉高至國安層次,已有國安之實。

因全球暖化極端氣候,改變了台灣的降雨型態,已是事實,加上有學者認為,台灣因農田大幅減少、工廠增加,造成島上空熱氣聚集,迫使降雨往東向太平洋位移,讓原本該落在台灣的雨水減少,未來台灣的降雨分布將更集中夏季颱風,但因地形陡狹,很難有效蓄積雨水,水資源豐沛卻不敷使用的情況,將愈來愈普遍。
不少人對水資源問題提出對策,如水土保持以減少水庫淤積、水庫清淤,修換管線、減少工業開發、調高水價以價制量,及推動全民省水、節水等。
不過,我認為還有三點很重要。首先,從國民教育做起,改變國人用水觀念;過去大家總以為台灣水資源豐沛,加上低廉水價,造成民眾用水浪費,雖然水利署已研擬水費差別費率,如同夏季電費的旱季水價,仍要教育宣導節水。
其次,缺水或用水量大的地區,中央政府不應再任由地方政府為了拚升格,而鼓勵民眾移居,應鼓勵民眾移居到水資源仍豐沛的地區。
例如桃竹苗地區,已有工業用水大戶竹科,而桃園縣政府近年來為了拚升格,獎勵國人移居,導致人口快速增加,工業大戶也不少,用水量遽增,使石門水庫負擔過重。
第三,研發並全面布建水資源回收循環系統,特別是工業和民生用水。在工業方面,已有不少電子廠設置廢水回收循環使用系統,但明顯不足,還需再提高回收效率。
許多工業製程不能沒有水,因此,業者不能等政府處理解決,必須聯合建構自給自足的用水計畫,如以科學園區或工業區為單位,集體投資興建淡水處理廠等,確保用水無虞。
相關單位也應思考興建淡水處理廠供應民生用水,澎湖因長年缺水,早就以海水淡化廠供應民生用水,水費差價由水公司吸收,顯見這是非常重要且刻不容緩的投資;政府也應要求民生用水大戶,建立廢水回收再利用,不能放任洗車、游泳池等業者使用了大量的水,用完就放掉。
唯有創造水資源的乘數效應,才是讓台灣免於水荒的根本之道。
中島(台北市/環境研究者)